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柴胡药理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柴胡皂苷抗癫痫作用 | 第13页 |
·柴胡皂苷的抗肿瘤作用 | 第13-14页 |
·柴胡皂苷的抗炎作用 | 第14页 |
·柴胡皂苷的解热、抗病毒、抗细菌内毒素作用 | 第14页 |
·柴胡皂苷保肝作用 | 第14-15页 |
·柴胡皂苷在治疗肾病中的应用 | 第15页 |
·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内生真菌的定义 | 第15-16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特性 | 第16页 |
·内生菌对植物的侵染特性 | 第16页 |
·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的作用 | 第16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抗菌性 | 第16-17页 |
·植物内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7页 |
·柴胡皂苷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柴胡皂苷合成途径 | 第17页 |
·柴胡皂苷生物合成路径关键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 | 第17页 |
·柴胡皂苷生物合成路径关键酶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PPI) | 第17-18页 |
·柴胡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鲨烯合酶(SS) | 第18页 |
·柴胡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糖基转移酶(UGT) | 第18-19页 |
·微生物—宿主植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自然界中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9页 |
·宿主植物与内生菌共进化作用 | 第19页 |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的互利共生关系 | 第19页 |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 第19-20页 |
·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细胞共培养 | 第20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狭叶柴胡悬浮细胞的优化培养 | 第22-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试剂 | 第22页 |
·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狭叶柴胡悬浮细胞培养条件优化 | 第23页 |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3-24页 |
·实验结果 | 第24-30页 |
·愈伤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摇瓶溶氧水平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水解酪蛋白(CH)添加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水杨酸(SA)添加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茉莉酸甲酯(MeJA)添加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及组织培养代谢产物LC-MS分析 | 第31-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仪器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狭叶柴胡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的培养 | 第32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的发酵培养 | 第32页 |
·狭叶柴胡组织培养物收集及代谢产物的提取 | 第32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提取物制备 | 第32-33页 |
·UPLC/Q-TOF-MS分析 | 第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狭叶柴胡及其组织培养代谢产物的HPLC-MS分析 | 第33-36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HPLC-MS分析 | 第36-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产狭叶柴胡相似成分的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41-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制备 | 第42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的活化与培养 | 第42页 |
·内生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内生真菌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43页 |
·内生真菌ITS序列的扩增 | 第43-44页 |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与数据处理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内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44-45页 |
·内生真菌ITS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45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分子鉴定结果 | 第45-47页 |
·菌CHS_5序列分析 | 第47-48页 |
·菌CHS_4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菌CHS_3序列分析 | 第49页 |
·菌CHS_2序列分析 | 第49-50页 |
·菌CHR_4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菌CHL_2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产狭叶柴胡相似成分的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3-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4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的活化与培养 | 第54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提取物制备 | 第54页 |
·狭叶柴胡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提取物药用浓度(母液)配制 | 第54页 |
·肿瘤细胞复苏 | 第54-55页 |
·肿瘤细胞培养及传代 | 第55页 |
·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第55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不同剂量的阿霉素抗肿瘤活性 | 第56-57页 |
·不同剂量的阿霉素抗肿瘤活性的IC_(50) | 第57-58页 |
·不同发酵菌株乙醇粗提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58-62页 |
·不同发酵菌株的不同有效部位抗肿瘤活性 | 第62-64页 |
·不同内生真菌的不同有效部位抗肿瘤活性的IC_(50)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狭叶柴胡组织培养的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6-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实验试剂 | 第66-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狭叶柴胡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的培养 | 第67页 |
·狭叶柴胡愈伤组织及其悬浮细胞提取物制备 | 第67页 |
·狭叶柴胡愈伤组织及其悬浮细胞代谢产物提取物药用浓度(母液)配制 | 第67页 |
·肿瘤细胞复苏 | 第67-68页 |
·肿瘤细胞培养及传代 | 第68页 |
·狭叶柴胡愈伤组织及其悬浮细胞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第6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68-6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狭叶柴胡愈伤组织不同有效部位抗肿瘤活性 | 第69页 |
·狭叶柴胡悬浮细胞不同有效部位抗肿瘤活性 | 第69-75页 |
·狭叶柴胡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的不同有效部位抗肿瘤活性的1C_(50)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图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和创新点说明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