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选题缘由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页 |
| ·研究范围 | 第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关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研究 | 第9-10页 |
| ·关于交往空间的研究 | 第10页 |
| ·本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0-13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 2 传统民居院落分析 | 第13-21页 |
| ·院落解析 | 第13-15页 |
| ·古代文献中院落的解释 | 第13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的演变及类型 | 第13-14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的形成原因 | 第14-15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分析 | 第15-18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平面布局 | 第15-16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16-17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功能 | 第17-18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征 | 第18-20页 |
| ·富有层次的院落空间 | 第18页 |
| ·内向围合的院落空间 | 第18-19页 |
| ·中心共享的院落空间 | 第19页 |
| ·调节内外的廊道空间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3 现代住宅小区的交往空间 | 第21-33页 |
| ·人的交往需求 | 第21-22页 |
| ·交往是人的生理需要 | 第21-22页 |
| ·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 | 第22页 |
| ·交往是人的社会需要 | 第22页 |
| ·交往行为分析 | 第22-28页 |
| ·交往行为的活动类型 | 第23-25页 |
| ·交往行为的特点 | 第25-26页 |
| ·交往行为的主体差异 | 第26-28页 |
| ·交往空间分析 | 第28-32页 |
| ·交往空间的类型 | 第28页 |
| ·交往空间的特征 | 第28-31页 |
| ·从传统到现代的交往空间状况变化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4 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现状调查研究——以新余市为例 | 第33-45页 |
| ·调查目的、对象、模式 | 第33-34页 |
| ·调查目的 | 第33页 |
| ·调查对象 | 第33页 |
| ·调查模式 | 第33-34页 |
| ·问卷调查分析 | 第34-37页 |
| ·交往需求分析 | 第34页 |
| ·交往规模及交往深度分析 | 第34-35页 |
| ·交往方式及交往地点分析 | 第35-36页 |
| ·交往满意度及交往意愿分析 | 第36-37页 |
| ·行为观察分析 | 第37-39页 |
| ·中心空间分析 | 第37-38页 |
| ·单元入口分析 | 第38-39页 |
| ·楼梯间分析 | 第39页 |
| ·交往缺失现状解析 | 第39-40页 |
| ·交往缺失的非物质因素 | 第40-41页 |
| ·人口的变化 | 第40页 |
| ·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 | 第40-41页 |
| ·现代族群关系的演变 | 第41页 |
|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41页 |
| ·影响交往的设计原因 | 第41-44页 |
| ·公共空间设计原因 | 第41-42页 |
| ·半公共空间设计原因 | 第42-43页 |
| ·半私密空间设计原因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5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对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的启示及设计策略 | 第45-58页 |
|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对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的启示 | 第45-48页 |
| ·对外封闭的围合空间 | 第45-46页 |
| ·对内开敞的共享空间 | 第46-47页 |
| ·自然渗透的过渡空间 | 第47页 |
| ·井然有序的层次空间 | 第47-48页 |
| ·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 第48-52页 |
| ·针对空间尺度过大问题 | 第48-49页 |
| ·针对空间形态过于松散问题 | 第49-51页 |
| ·针对空间功能单一的问题 | 第51-52页 |
| ·半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 第52-55页 |
| ·针对空间性质模糊问题 | 第52-53页 |
| ·针对单元入口设计过于简单问题 | 第53-55页 |
| ·半私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 第55-57页 |
| ·多层住宅的栋内空间 | 第55-56页 |
| ·高层住宅的栋内空间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 第62-63页 |
|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第6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