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 ·低碳经济内涵 | 第13页 |
| ·低碳经济基础理论 | 第13-17页 |
| ·碳补偿理论 | 第13-14页 |
|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第14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14-17页 |
| 3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 第17-24页 |
| ·能源消费现状 | 第17-19页 |
| ·能源消费总量 | 第17页 |
| ·能源消费结构 | 第17-18页 |
| ·能源利用率 | 第18-19页 |
| ·碳排放现状 | 第19-20页 |
| ·碳排放总量 | 第19页 |
| ·碳生产力 | 第19-20页 |
| ·产业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 ·支柱产业低碳化 | 第20-21页 |
| ·低碳产业发展 | 第21页 |
| ·低碳政策引导现状 | 第21-22页 |
| ·节能减排政策 | 第21页 |
| ·生态环境政策 | 第21-22页 |
| ·金融税收政策 | 第22页 |
| ·小结 | 第22-24页 |
| 4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 第24-46页 |
|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 ·综合评价法 | 第24页 |
| ·熵权法 | 第24-25页 |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29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 第26-29页 |
|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29-44页 |
|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过程 | 第29-32页 |
|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序演变分析 | 第32-37页 |
|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 | 第37-43页 |
|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差异规律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5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 第46-51页 |
| ·能源利用方面 | 第46-47页 |
|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 第46页 |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46-47页 |
| ·产业引导方面 | 第47-48页 |
| ·提升低碳产业比重 | 第47-48页 |
| ·第二产业的低碳化 | 第48页 |
| ·政府调控方面 | 第48-49页 |
| ·制定低碳发展规划 | 第48页 |
| ·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 | 第48-49页 |
| ·居民生活方面 | 第49页 |
| ·营造低碳文化氛围 | 第49页 |
| ·培养低碳消费习惯 | 第49页 |
| ·环境保护方面 | 第49-51页 |
| ·凸显环保协同效应 | 第49-50页 |
| ·提升地区碳汇水平 | 第50-5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