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4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4页 |
第2章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 | 第14-20页 |
·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生态文明的涵义 | 第14-15页 |
·生态文明的理论价值 | 第15-17页 |
·生态文明对环境法律目的与原则的影响 | 第17-18页 |
·生态文明需要环境法制建设为保障 | 第17页 |
·加快环境法制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 第17-18页 |
·生态文明法律化的途径与方式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制度建设中的主要缺陷和困境 | 第20-25页 |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理念缺失 | 第20页 |
·人类中心主义指导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不合理性 | 第20页 |
·生态中心主义的法治理念的建立 | 第20页 |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尚待完善 | 第20-22页 |
·缺乏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法律体系 | 第20-21页 |
·缺乏以宪法为统领 | 第21页 |
·缺乏以基本法为主导以单行法 | 第21-22页 |
·我国环境执法的缺陷和困境 | 第22-23页 |
·环境执法不严格 | 第22页 |
·环境执法权分配的不合理性 | 第22-23页 |
·环境司法尚付阙如 | 第23-24页 |
·提起公益诉讼缺乏法律依据 | 第23-24页 |
·环境司法制度不健全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国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法律体系建设 | 第25-28页 |
·各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比较研究 | 第25-26页 |
·以美国为代表的政策法模式 | 第25页 |
·以日本为代表的基本法模式 | 第25-26页 |
·以法国为代表的法典化模式 | 第26页 |
·国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5章 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 | 第28-38页 |
·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 | 第28-30页 |
·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 第28页 |
·制定一部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 第28-29页 |
·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其他法律 | 第29页 |
·其他部门法中的相关规范作为补充 | 第29-30页 |
·加强生态文明执法体系建设 | 第30-31页 |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建设执法环境 | 第30页 |
·权、责、利、效统一,严格落实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 第30-31页 |
·建立地方政府绿色 GDP 考核机制 | 第31页 |
·完善生态文明司法制度 | 第31-33页 |
·加强司法人员的生态法律素养 | 第31-32页 |
·建立专业化的环境司法机构 | 第32页 |
·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32-33页 |
·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完善生态文明法律监督体系 | 第33-36页 |
·完善公众对环境公共决策的参与 | 第33-34页 |
·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 | 第34-35页 |
·培育和整合民间环保社团组织 | 第35-36页 |
·注意与国际社会环境立法的协调 | 第36-37页 |
·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义务 | 第36页 |
·现行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要与 WTO 规则相适应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8-39页 |
1、结论 | 第38页 |
2、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