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制度构想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五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概述及基础理论分析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概念介绍 | 第16-19页 |
一、 环境污染现状特征 | 第16-17页 |
二、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基本定义 | 第17-18页 |
三、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功能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法学基础理论 | 第19-20页 |
二、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第三章 国际、国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比较分析 | 第25-42页 |
第一节 国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经验借鉴 | 第25-30页 |
一、 美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 第25-26页 |
二、 日本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 第26-27页 |
三、 德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 第27-28页 |
四、 法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 第28页 |
五、 印度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 第28-29页 |
六、 国际实践经验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30-36页 |
一、 法律环境 | 第30-32页 |
二、 第一阶段试点的发展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三、 第二阶段试点的发展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四、 第三阶段试点的发展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五、 试点情况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模式总结 | 第36-42页 |
一、 东部试点地区代表——江苏无锡模式 | 第37-40页 |
二、 中部试点地区代表——湖北武汉模式 | 第40页 |
三、 西部试点地区代表——重庆模式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第一节 从政府层面的角度 | 第42-43页 |
一、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 第42页 |
二、 缺乏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从保险公司层面的角度 | 第43-44页 |
一、 行业不具备承保环境风险的能力 | 第43页 |
二、 保险条款的设计比较粗糙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从企业层面的角度 | 第44-46页 |
一、 保费的缴纳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 第44页 |
二、 企业的投保意愿不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思路 | 第46-51页 |
第一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想的总体框架 | 第46页 |
第二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政府职责 | 第46-48页 |
一、 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配套的政策 | 第47页 |
二、 辅助构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联动机制 | 第47页 |
三、 建立环境救济基金的顶层设计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保险行业职责 | 第48-50页 |
一、 建立多元化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体系 | 第48-49页 |
二、 建立第三方责任认定机构和损害鉴定专家组织 | 第49页 |
三、 盈余年注重资金的积累 | 第49-50页 |
第四节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企业职责 | 第50-51页 |
一、 建立安保和超限额保险基金 | 第50页 |
二、 积极主动建立事先预防机制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
一、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页 |
二、 参加的研究项目情况 | 第57页 |
三、 获奖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