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嗜酸菌鞭毛突变体的筛选及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 | 第10-11页 |
·病原菌形态特征、危害症状 | 第11-12页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Ⅱ型和Ⅲ型分泌系统的研究 | 第12页 |
·群体感应系统 | 第12-13页 |
·鞭毛在植物细菌致病性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转座子Tn5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转座子Tn5的结构与转座机制 | 第14-15页 |
·转座子Tn5在植物细菌致病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瓜类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 | 第18-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18页 |
·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 第18-19页 |
·引物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菌株的活化、培养 | 第21页 |
·供试菌株的卡那抗性测定 | 第21页 |
·抗利福平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21-22页 |
·三亲杂交转化 | 第22页 |
·突变子的检测 | 第22-24页 |
·果斑病菌的特异性检测 | 第22-23页 |
·Tn5Km片段的PCR扩增检测 | 第23-24页 |
·突变体文库的保存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供试菌株的Km抗性 | 第24页 |
·利福平抗性菌株的诱导 | 第24页 |
·突变文库的构建 | 第24-25页 |
·突变体的验证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鞭毛突变体的筛选 | 第28-45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供试种子和西瓜果实 | 第28页 |
·抗生素和引物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游动性的测定 | 第29页 |
·突变子致病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菌株的PCR验证 | 第30页 |
·不同培养基中菌落生长状况 | 第30页 |
·细胞形态和鞭毛观察 | 第30页 |
·过敏性反应的测定 | 第30-31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1页 |
·生物膜的测定 | 第31页 |
·群体感应信号的测定 | 第31页 |
·胞外多糖的测定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游动性的测定 | 第32-34页 |
·致病性的测定 | 第34-37页 |
·3株突变子的检测 | 第37页 |
·菌落形态 | 第37-40页 |
·细胞形态和鞭毛观察 | 第40-41页 |
·过敏性反应的测定 | 第41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42页 |
·生物膜的测定 | 第42页 |
·群体感应信号的测定 | 第42-43页 |
·胞外多糖的测定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毕业研究生登记表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