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节能减排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节能减排潜力测算方法研究 | 第13-14页 |
·环境学习曲线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16-3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2页 |
·长株潭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消费现状 | 第17-19页 |
·长株潭产业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长株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 第20-21页 |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现状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环境学习曲线方法 | 第22-26页 |
·节能潜力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26-28页 |
·人均能耗、人均GDP和万元产值能耗计算 | 第28页 |
·人均排放量和万元产值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第3章 长株潭能源消耗环境学习曲线及节能潜力 | 第30-36页 |
·长株潭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能源消耗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人均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31页 |
·万元产值能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31页 |
·长株潭能源消耗环境学习曲线 | 第31-36页 |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能源消耗环境学习曲线 | 第32-33页 |
·节能潜力分析 | 第33-36页 |
第4章 长株潭SO_2、COD排放环境学习曲线及减排潜力 | 第36-44页 |
·长株潭SO_2排放环境学习曲线 | 第36-39页 |
·SO_2排放量分析 | 第36-37页 |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7页 |
·SO_2排放环境学习曲线 | 第37-38页 |
·SO_2排放环境负荷与减排潜力分析 | 第38-39页 |
·SO_2减排潜力结果分析 | 第39页 |
·长株潭COD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 | 第39-44页 |
·COD排放量分析 | 第39-40页 |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COD排放环境学习曲线 | 第41页 |
·COD排放环境负荷与减排潜力分析 | 第41-42页 |
·COD减排潜力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第5章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地区分解 | 第44-52页 |
·节能减排目标地区分解的原则 | 第44-45页 |
·节能减排目标地区分解的方法 | 第45-47页 |
·一视同仁的平均分配法 | 第45页 |
·总量控制自愿申报法 | 第45页 |
·地区能源熵系数分配法 | 第45-46页 |
·环境学习曲线节能减排目标分解法 | 第46-47页 |
·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节能目标分解实证 | 第47-49页 |
·长株潭"十二五"万元产值能耗与节能潜力分析 | 第47-48页 |
·长株潭"十二五"节能贡献与分担率比较 | 第48-49页 |
·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减排目标分解实证 | 第49-52页 |
·长株潭SO_2减排目标地区分解 | 第49-50页 |
·长株潭COD减排目标地区分解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创新点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