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上游洪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源强解析及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 | 第18-30页 |
·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0-34页 |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洪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因子污染特征 | 第34-56页 |
·洪河流域概况 | 第34页 |
·出境断面常规指标分析 | 第34-38页 |
·出境断面有机指标分析 | 第38-43页 |
·有机氯农药 | 第38-41页 |
·多环芳烃 | 第41-43页 |
·出境断面重金属指标分析 | 第43-48页 |
·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形态分析 | 第45页 |
·组成特征 | 第45-46页 |
·生态风险评价 | 第46-48页 |
·主要因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 第48-55页 |
·监测断面及频次 | 第48页 |
·时间变化分析 | 第48-54页 |
·空间变化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源强解析 | 第56-98页 |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 第56页 |
·输出系数法 | 第56-71页 |
·工业污染源强 | 第57-58页 |
·生活污染源强 | 第58-61页 |
·种植业污染源强 | 第61-64页 |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强 | 第64-67页 |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强 | 第67-69页 |
·污染负荷分析 | 第69-71页 |
·模型模拟法 | 第71-90页 |
·水质模型 | 第71-76页 |
·参数估值 | 第76-82页 |
·模拟分析 | 第82-86页 |
·模型验证 | 第86-88页 |
·污染负荷分析 | 第88-90页 |
·径流分割法和降雨差值法 | 第90-93页 |
·径流分割法 | 第90-91页 |
·降雨差值法 | 第91-93页 |
·各种方法比较 | 第93-94页 |
·点源和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及应用技术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四章 点源印染废水高级氧化技术 | 第98-106页 |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实验试剂 | 第98-99页 |
·实验方法 | 第99页 |
·分析方法 | 第99页 |
·结果分析 | 第99-105页 |
·操作条件的选择 | 第99-101页 |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腐殖酸和硝酸根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自由基淬灭剂和促进剂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与超声技术联用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点源医药废水高级氧化技术 | 第106-118页 |
·伽马辐照技术 | 第106-114页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106-107页 |
·辐照强度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初始pH的影响 | 第108页 |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自由基促进剂的影响 | 第109页 |
·自由基淬灭剂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腐殖酸和硝酸根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降解机理 | 第111-114页 |
·等离子体放电技术 | 第114-117页 |
·反应装置 | 第114页 |
·降解效率 | 第114-115页 |
·降解机理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非点源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 | 第118-132页 |
·技术选择依据 | 第118-119页 |
·技术改进及应用实例 | 第119-131页 |
·复合塔式生物滤池技术应用 | 第120-123页 |
·人工湿地技术应用 | 第123-127页 |
·生态渗透坝技术应用 | 第127-129页 |
·毛细管渗滤沟技术应用 | 第129-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潜在创新点 | 第133页 |
·需改进之处与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