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3页 |
| (一) 关于返乡农民工问题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二) 关于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三) 关于新、老代农民工生存状况代际差异的比较研究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四、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六、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页 |
| 七、 相关数据的说明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 一、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一)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 第17页 |
| (二) 推——拉理论 | 第17-18页 |
| (三) 人口迁移决策理论 | 第18页 |
| (四) 家庭决策理论 | 第18页 |
| 二、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一) 农民工 | 第18-19页 |
| (二) 老一代农民工 | 第19页 |
| (三)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状况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 第20-23页 |
| 一、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以男性为主 | 第20页 |
| 二、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 49 岁 | 第20-21页 |
| 三、 文化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及初中以下 | 第21页 |
| 四、 绝大多数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仍具有劳动能力 | 第21-22页 |
| 五、 4-2-1 和 4-2-2 是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家庭的主要结构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老一代农民工的务工经历及返乡情况 | 第23-28页 |
| 一、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务工经历 | 第23-25页 |
| (一) 首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龄为 31 岁 | 第23页 |
| (二) 平均务工年限约为 12.9 年 | 第23-24页 |
| (三) 务工方式以独自外出为主 | 第24页 |
| (四) 务工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 | 第24-25页 |
| 二、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情况 | 第25-28页 |
| (一) 87%的老一代农民工是因家庭、就业环境等因素被迫返乡 | 第25-26页 |
| (二) 返乡后老一代农民工基本上能融入农村生活 | 第26-27页 |
| (三) 67.2%的老一代农民工属于永久返乡 | 第27-28页 |
| 第五章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实证分析 | 第28-52页 |
| 一、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第28-38页 |
| (一) 从业情况 | 第28-29页 |
| (二) 家庭收入情况 | 第29-31页 |
| (三) 家庭消费情况 | 第31-32页 |
| (四) 居住情况 | 第32-34页 |
| (五) 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 第34-35页 |
| (六) 社会参与情况 | 第35-36页 |
| (七) 生活水平的自我评价 | 第36-38页 |
| 二、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 第38-41页 |
| (一) 数据整理 | 第38-40页 |
| (二) 李克特量表测算 | 第40-41页 |
| (三) 基本结论 | 第41页 |
| 三、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政策期望的序数效用分析 | 第41-44页 |
| (一) 基本假设前提 | 第42页 |
| (二) 序数效用分析 | 第42-43页 |
| (三) 基本结论 | 第43-44页 |
| 四、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 第44-52页 |
| (一) 研究假设 | 第44页 |
| (二) 相关分析 | 第44-51页 |
| (三) 基本结论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基本判断 | 第52-60页 |
| 一、 返乡是老一代农民工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 | 第52-53页 |
| 二、 老一代农民工内部出现以子女为本位的向外迁居动向 | 第53-54页 |
| 三、 老一代农民工以物力资本为代价换取向上流动的权利 | 第54-55页 |
| 四、 务农逐渐取代务工成为老一代农民工主要的生产方式 | 第55页 |
| 五、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增收能力不足 | 第55-56页 |
| 六、 老一代农民工的生活逻辑仍停留在简单再生产阶段 | 第56页 |
| 七、 房屋是老一代农民工目前最期望解决的首要问题 | 第56-57页 |
| 八、 老一代农民工被排除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之外 | 第57-58页 |
| 九、 老一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社会参与性 | 第58页 |
| 十、 以生存理性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正在由收入水平向主观幸福感转变 | 第58-60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60-64页 |
| 一、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 第60-61页 |
| (一) 老一代农民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 | 第60-61页 |
| (二) 老一代农民工的回流满足了乡村治理力量接替的需要 | 第61页 |
| 二、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需要更明确直接的政策支持 | 第61-64页 |
| (一) 增强中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实现老一代农民工的梯度式转移 | 第61-62页 |
| (二) 盘活农村资产,提高老一代农民工财产性收入 | 第62页 |
| (三) 分群体进行农民工培训,促进老一代农民工的新型农民化 | 第62页 |
| (四) 保障老一代农民工土地权益,推动城镇化高效有序进行 | 第62-63页 |
| (五) 完善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实现多种保障的有效对接 | 第63页 |
| (六)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依托,提高老一代农民生活认同感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附录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