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新闻片、纪录片、文献片论文

西方纪实理念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影响之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4页
 一、论文选题来源第8页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8-9页
  (一) 研究目的第8-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页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9-12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0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2页
  (三) 研究中的不足第12页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2-13页
  (一) 研究思路第12页
  (二) 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五、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一章 格里尔逊模式与中国早期纪录片第14-25页
 第一节 “形象化的政论”与中国新闻纪录片第14-19页
  一、纪录片理论阐述第14-17页
  二、“形象化的政论”第17-18页
  三、“形象化政论”对中国新闻纪录片的影响第18-19页
 第二节 “格里尔逊式”与中国政论片第19-25页
  一、“格里尔逊式”纪录片模式第19-20页
  二、孙明经与格里尔逊理念的引入第20-22页
  三、“格里尔逊式”对中国政论片创作之影响第22-23页
  四、对“格里尔逊模式”的再认识第23-25页
第二章 直接电影理念与中国新纪录运动第25-38页
 第一节 直接电影理论阐述第25-28页
  一、直接电影作壁上观的本质探究第25-26页
  二、直接电影在世界纪录片史中的维度第26-28页
 第二节 纪录片客观纪实观念传入中国路径第28-31页
  一、巴赞、克拉考尔电影纪实美学理论的影响第28-29页
  二、伊文思《愚公移山》与安东尼奥尼《中国》在中国的拍摄第29-30页
  三、小川绅介、怀斯曼等直接电影先行者对中国纪录片的观念启示第30-31页
 第三节 寻根求源只为“真”——新纪录运动在中国的出现第31-38页
  一、直接电影客观纪实理念在中国出现的社会语境第31-32页
  二、新纪录运动——对直接电影纪实美学的追随与模仿第32-33页
  三、新纪录运动对“纪录精神”的张扬第33-35页
  四、后直接电影时代对直接电影的再审视第35-38页
第三章 西方新纪录电影与中国纪录片真实再现第38-50页
 第一节 西方新纪录电影的兴起与传入第38-41页
  一、西方新纪录电影的兴起第38-39页
  二、新纪录电影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原因第39-41页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真实再现的“有我之境”第41-44页
  一、新纪录电影的纪录理念、创作手法第41-43页
  二、关于纪录片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论争第43-44页
 第三节 新纪录电影对中国纪录片的影响第44-50页
  一、“真实再现”成为不可或缺的纪录手段第45-46页
  二、纪录片系列专题化的回归与频道化的设置第46-47页
  三、纪录片市场化倾向明显第47-48页
  四、纪录片主流文化的回归第48-50页
结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耿城里的流行曲--山西地方曲艺之干板腔的文化解析
下一篇:池州傩戏面具文化研究--以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的傩戏面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