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 综述一 穴位贴敷疗法的中医认识 | 第11-21页 |
| 1.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发展历史 | 第11-15页 |
| ·中药穴位贴敷的渊源 | 第11-12页 |
| ·中药穴位贴敷的萌芽阶段 | 第12页 |
| ·穴位贴敷疗法的发展阶段 | 第12-14页 |
| ·穴位贴敷疗法的成熟阶段 | 第14-15页 |
| ·现阶段 | 第15页 |
|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页 |
| 3. 穴位选择 | 第15-18页 |
| ·神阙穴 | 第16页 |
| ·涌泉穴 | 第16-17页 |
| ·背俞穴及任脉、督脉穴位 | 第17页 |
| ·循经选穴及局部取穴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1页 |
| 综述二 中西医对尿潴留的认识 | 第21-35页 |
| 1. 病名源流 | 第21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 3. 现代医学对尿潴留的认识 | 第22-26页 |
| ·排尿运动的生理机制 | 第22-23页 |
| ·尿潴留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3-25页 |
| ·痔术后尿潴留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5-26页 |
| 4. 尿潴留的治疗 | 第26-31页 |
| ·西医治疗 | 第26-28页 |
| ·中医药治疗 | 第28-29页 |
| ·水针 | 第29页 |
| ·耳穴贴压 | 第29-30页 |
| ·穴位贴敷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五苓散穴位贴敷防治PPH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 第35-51页 |
| 前言 | 第35-36页 |
| 一、诊疗标准 | 第36-38页 |
| 1. 诊断标准 | 第36页 |
| 2. 试验病例标准 | 第36-37页 |
| 3. 临床症状打分标准 | 第37-38页 |
| 二、临床资料 | 第38-3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三、治疗方法 | 第39-41页 |
| 1. 治疗方法 | 第39页 |
| 2. 观察指标 | 第39-40页 |
| 3. 简易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 四、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 五、讨论 | 第44-51页 |
| 1.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研究 | 第44-45页 |
| 2. 脏腑经络穴位在治疗尿潴留中的理论依据 | 第45-46页 |
| 3. 痔术后尿潴留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46-47页 |
| 4. 五苓散的药理研究 | 第47-48页 |
| 5.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 第48-49页 |
| 6. 结果的分析 | 第49页 |
| 7. 结论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5页 |
| 附录1:随机分组表 | 第51-53页 |
| 附录2:临床症状评分表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