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项目依托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线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7页 |
| 第2章 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方法概述 | 第17-30页 |
| ·工作机理与性能简介 | 第17-25页 |
| ·仪器机理 | 第17-21页 |
| ·仪器结构 | 第21-23页 |
| ·仪器参数与技术指标 | 第23-25页 |
| ·工作方法 | 第25-30页 |
|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 ·测试分析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与解译 | 第26-30页 |
| 第3章 研究区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 | 第30-39页 |
| ·概述 | 第30页 |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30-35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30-32页 |
| ·区域地层 | 第32-34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34-35页 |
| ·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 第35-39页 |
| ·矿体形态、产状与规模 | 第35-36页 |
| ·矿石组分 | 第36-38页 |
| ·围岩蚀变 | 第38-39页 |
| 第4章 研究区典型萤石矿床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特征 | 第39-46页 |
| ·宝山萤石矿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特征 | 第39-40页 |
| ·马岱沟萤石矿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特征 | 第40-41页 |
| ·盘道沟萤石矿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特征 | 第41-43页 |
| ·冯家营子萤石矿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特征 | 第43-44页 |
| ·水头萤石矿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特征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在研究区萤石矿床中的应用 | 第46-76页 |
| ·野外工作方法 | 第46-47页 |
| ·野外工作部署 | 第46页 |
| ·萤石矿床中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46页 |
| ·蚀变矿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 第46-47页 |
| ·研究区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 | 第47-52页 |
| ·研究区萤石矿床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 | 第52-72页 |
| ·宝山萤石矿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 | 第52-58页 |
| ·马岱沟萤石矿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 | 第58-60页 |
| ·盘道沟萤石矿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 | 第60-63页 |
| ·冯家营子萤石矿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 | 第63-65页 |
| ·水头萤石矿典型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 | 第65-72页 |
| ·研究区萤石矿典型蚀变矿物光谱特征 | 第72-74页 |
| ·蚀变矿物光谱峰强度、峰对称和吸收峰半高宽特征 | 第72-73页 |
| ·蚀变矿物光谱峰位移、峰强比特征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