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上篇:建筑之魂 | 第12-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缘起 | 第12-13页 |
·(第二节)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三节)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社会意义 | 第15页 |
·(第四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第六节)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七节)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章·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概述空间的精神 | 第26-45页 |
·(第一节)建筑之魂 | 第26-28页 |
·建筑的本质——空间 | 第26-27页 |
·建筑的意义——精神 | 第27-28页 |
·(第二节)概念阐释 | 第28-32页 |
·精神诸说 | 第28-29页 |
·空间的精神 | 第29-32页 |
·(第三节)空间之觉 | 第32-40页 |
·建筑现象学 | 第33-36页 |
·诗、电影中的精神 | 第36-38页 |
·空间精神的呈现 | 第38-40页 |
·(第四节)发展历程 | 第40-44页 |
·传统空间精神的发展 | 第40-42页 |
·现代空间精神的发展 | 第42-44页 |
章·结 | 第44-45页 |
中篇:精神的营造 | 第45-120页 |
第三章 空间精神的生成 | 第45-52页 |
·(第一节)空间精神的营造逻辑 | 第45-46页 |
·(第二节)空间精神的构成环节 | 第46-49页 |
·场所意象 | 第47-48页 |
·空间意境 | 第48-49页 |
·(第三节)空间精神的实现过程 | 第49-50页 |
·(第四节)空间精神的营造方法 | 第50页 |
章·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建立场所意象 | 第52-73页 |
·(第一节)思索——场所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 第52-54页 |
·归化 | 第53页 |
·流变 | 第53-54页 |
·起承 | 第54页 |
·(第二节)归化——与自然环境共融 | 第54-63页 |
·锚入地形 | 第54-56页 |
·表征气候 | 第56-62页 |
·动植物的参与 | 第62-63页 |
·(第三节)流变——文化脉络的渗透 | 第63-69页 |
·汲取文化内涵 | 第63-67页 |
·唤醒历史记忆 | 第67-69页 |
·(第四节)起承——场所意象向空间意境的过渡 | 第69-72页 |
·空间序列的引导 | 第69-71页 |
·创造自由的交互空间 | 第71-72页 |
章·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营造空间意境 | 第73-107页 |
·(第一节)领悟——发掘深刻的空间内涵 | 第73-75页 |
·空间内涵 | 第73-74页 |
·营造意境 | 第74-75页 |
·(第二节)体会——宏观的空间意境 | 第75-91页 |
·空间布局 | 第75-78页 |
·空间组织 | 第78-86页 |
·空间语言 | 第86-91页 |
·(第三节)感知——微观的空间意境 | 第91-105页 |
·视觉 | 第92-97页 |
·听觉 | 第97-98页 |
·嗅觉、味觉 | 第98页 |
·触觉的营造 | 第98-100页 |
·身体图示 | 第100-102页 |
·通觉 | 第102-105页 |
·感知、联想和想象 | 第105页 |
·(第四节)凝思——意境引发的思考 | 第105-106页 |
·触景生情 | 第105-106页 |
·寄情于景 | 第106页 |
·情景交融 | 第106页 |
章·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精神势能 | 第107-120页 |
·(第一节)彻悟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昭明 | 第108-115页 |
·显性提示 | 第108-110页 |
·隐性提示 | 第110-115页 |
·(第三节)惊叹 | 第115-117页 |
·几何的张力 | 第115-116页 |
·空间的开阖 | 第116-117页 |
·(第四节)静寂 | 第117-118页 |
章·结 | 第118-120页 |
下篇:践行之路 | 第120-124页 |
第七章 营造空间精神的案例 | 第120-124页 |
·(第一节)栖居:存在表达——巴拉甘自宅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纪念:永恒之道——日本长崎和平纪念馆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集会:普世精神——孟加拉国达卡政府中心 | 第122-124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图片来源 | 第128-132页 |
附录 | 第132-135页 |
参与实践、获奖情况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