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22页 |
| ·直接空冷凝汽器扁平翅片管流动与换热的研究 | 第14-16页 |
| ·管束绕流特性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强化传热与流动减阻的研究 | 第18-21页 |
| ·直接空冷凝汽器单元的流动换热研究 | 第21-22页 |
| ·大涡模拟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 第22-2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大涡模拟方法及在绕流问题中有效性的验证 | 第25-40页 |
| ·大涡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25-31页 |
| ·大涡模拟的滤波函数 | 第25-27页 |
| ·大涡模拟的控制方程 | 第27-28页 |
| ·亚格子尺度模型 | 第28-30页 |
| ·亚格子热通量 | 第30-31页 |
| ·大涡模拟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第31-38页 |
| ·物理模型及流动条件 | 第31页 |
| ·网格独立性验证 | 第31-34页 |
| ·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 | 第3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3章 扁平管绕流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40-58页 |
| ·物理模型 | 第40-41页 |
|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 第41-43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56页 |
| ·温度分布 | 第43-44页 |
| ·三维涡量场 | 第44-46页 |
| ·速度分布 | 第46-50页 |
| ·扁平管表面受力特性 | 第50-53页 |
| ·扁平管表面换热特性 | 第53-56页 |
| ·扁平管与圆管的流动换热特性比较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翅片扁平管束的相互干扰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 第58-80页 |
| ·扁平管外翅片空间流动换热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58-65页 |
| ·物理模型 | 第58-59页 |
|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59-60页 |
| ·网格划分与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 ·翅片空间流场瞬态特性 | 第61-64页 |
| ·翅片空间流场反常瞬态特性 | 第64-65页 |
| ·相邻翅片管相互作用对流动换热的影响规律 | 第65-78页 |
|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 ·网格独立性分析 | 第67页 |
| ·单翅片管流动换热特性 | 第67-69页 |
| ·并排双翅片管流动换热特性 | 第69-72页 |
| ·升力和阻力特性 | 第72-76页 |
| ·相互干扰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5章 扁平管空气侧强化换热与流动减阻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80-110页 |
| ·三角形对涡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 第80-87页 |
|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 | 第80-82页 |
| ·网格独立性分析 | 第82页 |
| ·流场与温度场分布 | 第82-84页 |
| ·流动换热与阻力特性 | 第84-85页 |
| ·纵向涡强化传热机理 | 第85-87页 |
| ·斜截半椭圆柱面涡发生器强化传热与流动减阻特性 | 第87-101页 |
| ·纵向涡结构形态分析 | 第88-91页 |
| ·速度场温度场分布特性 | 第91-94页 |
| ·斜截半椭圆柱面涡流发生器流动减阻的机理 | 第94-100页 |
| ·梯形翼与斜截半椭圆柱面涡发生器流动换热性能比较 | 第100-101页 |
| ·波纹面翅片强化传热与流动减阻特性 | 第101-108页 |
| ·压力场 | 第102-103页 |
| ·速度分布 | 第103-105页 |
| ·涡量场 | 第105-106页 |
| ·波纹面壁面剪切力 | 第106-107页 |
| ·波纹面换热性能 | 第107-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6章 空冷风机与A型凝汽器相互耦合机理的研究 | 第110-122页 |
| ·直接空冷单元计算模型 | 第110-111页 |
| ·数学模型 | 第111-113页 |
| ·实现整机耦合计算的方法 | 第113-114页 |
| ·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 第11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4-119页 |
| ·风机出口流动特性 | 第115-116页 |
| ·空冷单元内速度和温度分布特性 | 第116-118页 |
| ·凝汽器出口的速度和温度分布特性 | 第118-119页 |
| ·环境温度对空冷单元的影响 | 第1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22-124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4页 |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24-126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26-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4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