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车室内空调研究背景 | 第11页 |
·客车内气流组织与乘客热舒适性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客车内气流组织与乘客热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CFD技术在车室内流场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人体热舒适性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 CFD及其在流场模拟中的基础理论 | 第17-33页 |
·客车空调气流组织数值计算方法 | 第17页 |
·CFD的求解过程 | 第17-20页 |
·总体计算流程 | 第17-18页 |
·建立控制方程 | 第18页 |
·确定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第18-19页 |
·划分计算网格 | 第19页 |
·建立离散方程 | 第19页 |
·离散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19-20页 |
·给定求解控制参数 | 第20页 |
·求解离散方程 | 第20页 |
·判断解的收敛性 | 第20页 |
·显示和输出计算结果 | 第20页 |
·客车空调气流组织数值模拟的选定及设置 | 第20-29页 |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20-23页 |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3-25页 |
·壁面函数法的采用 | 第25页 |
·辐射模型的选择 | 第25-26页 |
·物性参数的设置 | 第26-27页 |
·运算环境设定 | 第27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7页 |
·求解器的选择及相应参数的设定 | 第27-29页 |
·收敛标准的判定 | 第29页 |
·并行计算的应用 | 第29页 |
·数值计算软件 | 第29-31页 |
·PHOENICS | 第29-30页 |
·FLUENT | 第30页 |
·CFX | 第30-31页 |
·AIRPAK | 第31页 |
·后处理软件 | 第31-33页 |
3 实车测试及CFD模型的验证 | 第33-45页 |
·国内相关试验标准 | 第33-34页 |
·公路客车温度场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试验目的 | 第34-35页 |
·测试仪器 | 第35页 |
·试验步骤 | 第35-36页 |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页 |
·车室内温度场测试 | 第36-38页 |
·实验客车介绍 | 第36-37页 |
·测温点的布置 | 第37-38页 |
·模型的建立与可靠性验证 | 第38-40页 |
·几何模型 | 第38-39页 |
·数学模型 | 第39页 |
·网格的划分 | 第39-40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0页 |
·入口边界条件 | 第40页 |
·出口边界条件 | 第40页 |
·壁面边界条件 | 第40页 |
·模拟结果及与测试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客车气流组织的优化 | 第45-65页 |
·现行客车气流组织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思路 | 第45-46页 |
·风口形式的比较及优化 | 第46-55页 |
·现行空调客车送风口形式的调研 | 第46-47页 |
·三种风口在客车空调中应用的数值模拟 | 第47-50页 |
·三种风口在客车空调中应用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0-52页 |
·方形孔板低速风口的应用 | 第52-55页 |
·客车空调回风口形式的优化 | 第55-61页 |
·客车空调回风口形式的优化思路 | 第55-56页 |
·改进后空调送、回风口位置及型式 | 第56-57页 |
·数值模拟验证回风口优化效果 | 第57-61页 |
·条缝型窗沿下送风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61-64页 |
·条缝型窗沿下送风的设计思路 | 第61页 |
·条缝型窗沿下送风的位置与形式 | 第61页 |
·条缝型窗沿下送风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空调客车乘客热舒适性的研究 | 第65-81页 |
·常用的热舒适性评价指标介绍 | 第65-69页 |
·平均辐射温度和操作温度 | 第65-66页 |
·PMV-PPD评价指标 | 第66-67页 |
·EQT指标 | 第67-69页 |
·客车内乘客热舒适性的分析 | 第69-79页 |
·改进后的客车建模及数值模拟 | 第69-70页 |
·PMV-PPD指标对乘客进行热舒适性评价 | 第70-74页 |
·EQT指标对乘客热舒适性评价 | 第74-78页 |
·PMV-PPD评价指标和EQT指标的评价方式对比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总结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