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枢纽站换乘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综合交通枢纽 | 第16页 |
| ·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空间 | 第16页 |
| ·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疏散 | 第16-17页 |
| ·性能化防火设计 | 第17页 |
|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 第2章 综合枢纽站建筑及换乘特征 | 第22-28页 |
| ·综合枢纽站建筑举例 | 第22-26页 |
| ·杭州东站 | 第22-23页 |
| ·上海虹桥站 | 第23-24页 |
| ·福建泉州火车站 | 第24-25页 |
| ·日本新京都火车站 | 第25页 |
| ·罗马Termini火车站 | 第25-26页 |
| ·换乘空间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 ·空间封闭性 | 第26页 |
| ·空间连续性 | 第26-28页 |
| 第3章 乘客安全疏散特征及疏散难点 | 第28-36页 |
| ·主观因素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 | 第28-30页 |
| ·人群数量大 | 第28页 |
| ·人群组成复杂 | 第28-29页 |
| ·对建筑的陌生性 | 第29页 |
| ·人群复杂的心理行为 | 第29-30页 |
| ·客观因素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 | 第30-32页 |
| ·疏散长度、疏散路线 | 第31页 |
| ·站内设施对疏散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管理方面的欠缺对疏散的影响 | 第32页 |
| ·火灾时烟气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交通枢纽类建筑地下空间疏散难点 | 第33-36页 |
| ·换乘空间过大 | 第33-34页 |
| ·暖通空调设备运行的影响 | 第34-36页 |
| 第4章 基于Phoenics软件模拟的可行性 | 第36-41页 |
| ·Phoenics软件的介绍 | 第36页 |
|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介入 | 第36-38页 |
| ·人员疏散的模拟 | 第38-41页 |
| ·人员单体抽象简化 | 第38页 |
| ·人员的安全疏散 | 第38-40页 |
| ·火灾烟气危险状态判定 | 第40-41页 |
| 第5章 通过案例讨论换乘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 | 第41-69页 |
| ·黄岩综合客运枢纽站概况 | 第41-43页 |
| ·枢纽站交通流线的布置 | 第43-49页 |
| ·枢纽站外部车辆流线 | 第44-45页 |
| ·枢纽站内部车辆流线 | 第45-46页 |
| ·枢纽站内部行人流线 | 第46-48页 |
| ·交通导向系统 | 第48-49页 |
| ·枢纽站服务设备系统设计 | 第49-50页 |
| ·通风系统设计 | 第49-50页 |
| ·公共广播系统 | 第50页 |
| ·枢纽站消防设计 | 第50-53页 |
| ·建筑的布置 | 第50-51页 |
| ·消防车道的布置 | 第51页 |
| ·室内给水消防系统 | 第51-52页 |
| ·室内电气消防系统 | 第52页 |
| ·防排烟设计 | 第52-53页 |
| ·安全疏散设计 | 第53页 |
| ·换乘厅地下空间极限情况下人员数量预测 | 第53-55页 |
| ·基于Phoenics软件的模拟 | 第55-57页 |
| ·烟气的模拟 | 第55-57页 |
| ·人员疏散时间的计算 | 第57页 |
| ·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 ·烟气的分布 | 第57-60页 |
| ·烟气的温度变化 | 第60-62页 |
| ·模拟结论 | 第62-63页 |
| ·不同模拟条件对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63-69页 |
| ·改进疏散宽度 | 第63页 |
| ·改进室内空间高度 | 第63-69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