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前言 | 第15-23页 |
·概述 | 第15页 |
·生物固氮的定义 | 第15页 |
·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联合固氮 | 第16-20页 |
·内生联合固氮菌的定义和种类 | 第16-17页 |
·内生联合固氮菌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内生固氮菌的促生功能研究 | 第18-20页 |
·固氮作用 | 第18页 |
·促生作用 | 第18页 |
·溶磷作用 | 第18-19页 |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境作用 | 第19页 |
·生物防治功能 | 第19-20页 |
·甘蔗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具有有效促进联合固氮作用甘蔗品种的初步筛选 | 第23-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其他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甘蔗种植及固氮菌接种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材料的处理和种植 | 第24-25页 |
·接种菌液的制备 | 第25页 |
·试验处理及固氮菌接种方法 | 第25页 |
·甘蔗种植后的栽培管理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8页 |
·取样 | 第25页 |
·甘蔗总RNA提取及其纯化 | 第25-26页 |
·总RNA浓度及其纯度检测 | 第26页 |
·甘蔗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6-27页 |
·PCR反应扩增nifH基因 | 第27-28页 |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甘蔗各个部位总RNA提取及其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8-29页 |
·能表达nifH基因的甘蔗品种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3 品种及土壤条件对甘蔗内生固氮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 第31-40页 |
·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6页 |
·甘蔗材料的种植 | 第32页 |
·取样 | 第32页 |
·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32页 |
·内生固氮菌的分离 | 第32页 |
·内生固氮菌的纯化和保存 | 第32页 |
·固氮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固氮酶nifH基因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33-35页 |
·固氮酶nifH基因扩增 | 第3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3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3页 |
·目的片段回收后检测 | 第33页 |
·目的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33-34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JM109)的制备 | 第34页 |
·连接转化 | 第34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34页 |
·重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4-35页 |
·16S rR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5-36页 |
·PCR扩增16S rRNA全长 | 第35-36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6页 |
·目的片段回收后检测 | 第36页 |
·16S rR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36-37页 |
·16S rRNA全长的PCR扩增 | 第37页 |
·不同甘蔗品种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固氮菌株的分类鉴定结果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页 |
4 广西甘蔗联合固氮菌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 第40-51页 |
·材料 | 第41页 |
·材料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其他试剂及实验设备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4页 |
·甘蔗内生联合固氮菌的分离 | 第41页 |
·甘蔗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 | 第41-42页 |
·甘蔗联合固氮菌的纯化与保存 | 第42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42页 |
·分泌IAA能力的定性测定 | 第42页 |
·分泌IAA能力的定量测定 | 第42-43页 |
·溶磷性分析 | 第43页 |
·抗生素抗性的分析 | 第43页 |
·草甘膦耐性分析 | 第43页 |
·两对nifH简并引物的扩增效率对比 | 第43-44页 |
·PCR扩增模板的制备 | 第43-44页 |
·固氮酶nifH基因的扩增 | 第44页 |
·固氮菌16S rRNA全长的扩增及测序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甘蔗固氮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44-45页 |
·固氮菌的促生性能分析 | 第45-49页 |
·两对nifH简并引物的扩增效率对比 | 第49-50页 |
·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5 固氮菌对甘蔗的促生效应分析 | 第51-61页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供试菌株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植物材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5页 |
·接种菌液的制备 | 第52页 |
·甘蔗盆栽种植 | 第52页 |
·试验处理及固氮菌接种方法 | 第52-53页 |
·甘蔗组培苗种植后的栽培管理 | 第53页 |
·接种效应指标的测定 | 第53-55页 |
·不同接菌处理的组培苗株高的测定 | 第53页 |
·不同接菌处理甘蔗生物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不同接菌处理甘蔗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不同接菌处理甘蔗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54-55页 |
·不同接菌处理甘蔗根和+1叶硝酸还原酶活力的测定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及株高的影响 | 第55-57页 |
·不同接菌处理对甘蔗的全氮、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不同处理对甘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处理对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处理对甘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不同处理的根系硝酸还原酶活力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6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