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镗刀杆的工作特点 | 第11-12页 |
·减振刀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被动控制方法 | 第12-13页 |
·主动控制方法 | 第13-14页 |
·半主动控制方法 | 第14页 |
·多自由度动力减振理论简介 | 第14-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的结构设计 | 第17-30页 |
·减振镗杆的设计方案确定与可行性分析 | 第17-21页 |
·复合结构减振镗杆设计方案 | 第17-19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设计方案 | 第19-21页 |
·复合结构刀杆设计 | 第21-25页 |
·金属套的设计 | 第21-22页 |
·碳纤维复合材料选用 | 第22-23页 |
·复合结构刀杆的粘接工艺 | 第23-25页 |
·刀头的设计 | 第25-26页 |
·减振系统质量块设计 | 第26页 |
·阻尼器的设计 | 第26-28页 |
·甲基硅油阻尼材料 | 第27页 |
·高粘度乙基硅油 | 第27-28页 |
·阻尼液材料的选取 | 第28页 |
·减振弹簧的设计 | 第28-29页 |
·减振弹簧可选用材料分析 | 第28-29页 |
·弹簧材料的选取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减振镗杆的理论分析 | 第30-46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的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的等效刚度计算 | 第31-34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的等效质量计算 | 第34-37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的等效阻尼系数 | 第37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的数学模型 | 第37-41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的理论优化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常规动力减振镗杆和复合结构动力减振镗杆的理论分析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减振镗杆样机模型建立与优化分析 | 第46-53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多柔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模型的简化和基本假设 | 第46页 |
·模态中性文件的生成 | 第46-49页 |
·多柔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优化分析 | 第50-52页 |
·定义目标函数 | 第50页 |
·定义设计变量 | 第50-51页 |
·约束方程的建立 | 第51页 |
·优化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常规动力减振镗杆和复合结构动力减振镗杆优化分析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减振镗杆的参数化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53-68页 |
·减振参数对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幅频特性的影响 | 第53-60页 |
·设计变量参数化 | 第53页 |
·一级减振系统弹簧刚度系数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一级减振系统的阻尼系数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一级减振系统减振块质量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二级减振系统橡胶弹簧刚度系数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二级减振系统的阻尼系数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二阶减振系统减振块质量对幅频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三种减振镗杆优化后的模态分析 | 第60页 |
·三种减振镗杆优化后的幅频响应特性对比 | 第60-61页 |
·三种减振镗杆优化后的时域响应特性对比 | 第61-63页 |
·三种减振镗杆的静态性能对比 | 第63-64页 |
·镗杆的阻尼比对减振镗杆幅频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一级减振块内孔直径对两自由度动力减振镗杆幅频特性的影响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