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评述 | 第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研究的视角及范围 | 第17-19页 |
·研究的视角 | 第17-18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8-19页 |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森林资源安全的理论研究 | 第21-32页 |
·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森林 | 第21-22页 |
·森林资源 | 第22页 |
·森林资源安全 | 第22-23页 |
·森林资源安全的特征 | 第23-24页 |
·森林资源安全的本质属性 | 第24页 |
·森林资源安全的范畴 | 第24-25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资源稀缺理论 | 第25-26页 |
·安全科学理论 | 第26-27页 |
·生态安全理论 | 第27-28页 |
·森林资源安全的PSR分析框架 | 第28-31页 |
·PSR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28-29页 |
·PSR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的压力(P)分析 | 第32-37页 |
·自然因素 | 第32-33页 |
·气候变化 | 第32页 |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 第32-33页 |
·经济因素 | 第33-34页 |
·经济发展的高利用压力 | 第33页 |
·低层次的林业产业发展 | 第33-34页 |
·制度因素 | 第34-35页 |
·产权制度 | 第34-35页 |
·管理制度 | 第35页 |
·社会因素 | 第35-36页 |
·公众意识薄弱 | 第35-36页 |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状态(S)分析 | 第37-44页 |
·森林资源数量维度的分析 | 第37-39页 |
·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 | 第37-38页 |
·林业用地总面积有所减少 | 第38页 |
·林木蓄积生长量大幅提高 | 第38-39页 |
·森林资源质量维度的分析 | 第39-42页 |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持续增加 | 第39页 |
·单位面积生长量增加 | 第39页 |
·乔木林平均郁闭度略有上升 | 第39-40页 |
·单位面积株数增加明显 | 第40页 |
·平均胸径较大幅度下降 | 第40页 |
·林龄结构不尽合理 | 第40-41页 |
·树种结构相对合理 | 第41-42页 |
·森林生态维度的分析 | 第42-43页 |
·森林生态功能中等 | 第42页 |
·生态系统多样性水平偏低 | 第42页 |
·森林自然灾害频繁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评价 | 第44-54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4页 |
·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其解释说明 | 第44-47页 |
·建立指标 | 第44-45页 |
·指标解释 | 第45-47页 |
·森林资源安全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7-50页 |
·森林资源安全状态的测算与评价 | 第50-53页 |
·数据来源 | 第50页 |
·森林资源安全的评价等级及阈值 | 第50页 |
·森林资源安全程度测算 | 第50-52页 |
·森林资源安全状态评价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的响应(R)策略 | 第54-59页 |
·建立森林资源安全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 第54-55页 |
·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 | 第55-56页 |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 第55页 |
·以科技发展促进资源保护 | 第55页 |
·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 | 第55-56页 |
·革新森林资源产权制度 | 第56页 |
·深化体制改革探索有效的管理制度 | 第56页 |
·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 | 第56-57页 |
·多渠道增加森林资源安全的保障投入 | 第57页 |
·健全森林资源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强化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意识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