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一) 国内外关于宗教信仰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相关学术研究空缺及未来趋势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视角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7页 |
(一) 宗教 | 第12-13页 |
(二) 宗教信仰 | 第13-15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15页 |
(四) 我国的宗教政策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当代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 第17-29页 |
一、宗教信仰现状调查 | 第17-22页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二) 宗教认知情况分析 | 第18-20页 |
(三) 宗教信仰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二、当代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特征 | 第22-24页 |
(一) 认知趋于理性 | 第22页 |
(二) 态度不够明确 | 第22-23页 |
(三) 心理需求占主导地位 | 第23页 |
(四) 信仰立场不够坚定 | 第23-24页 |
(五) 影响的途径多样 | 第24页 |
三、宗教信仰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影响 | 第24-29页 |
(一) 积极影响 | 第24-26页 |
(二) 消极影响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当代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原因 | 第29-41页 |
一、社会原因 | 第29-30页 |
(一) 国外宗教势力的影响 | 第29页 |
(二) 经济多元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三) 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 第30页 |
二、家庭原因 | 第30-32页 |
(一) 信教家庭宗教氛围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缺失 | 第31页 |
(三) 少数民族家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 第31-32页 |
三、高校原因 | 第32-34页 |
(一) 高等教育涉及宗教内容少 | 第32-3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未得到高校切实的重视 | 第3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不佳 | 第33页 |
(四) 女大学生群体人文关怀欠缺 | 第33-34页 |
四、宗教自身原因 | 第34-35页 |
(一) 教义教理的魅力 | 第34-35页 |
(二) 宗教形式的影响力 | 第35页 |
(三) 传教方式的吸引力 | 第35页 |
五、女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 第35-41页 |
(一) 个性原因 | 第35-37页 |
(二) 认知原因 | 第37-39页 |
(三) 生存状态原因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引导女大学生妥善看待宗教信仰问题 | 第41-53页 |
一、客观看待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 | 第41-43页 |
(一) 正确把握宗教信仰特征 | 第41-42页 |
(二) 理性分析宗教信仰现状 | 第42页 |
(三) 科学认识宗教信仰发展趋势 | 第42-43页 |
二、优化女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 | 第43-48页 |
(一) 社会生活环境 | 第43-44页 |
(二) 高校教育环境 | 第44-47页 |
(三) 家庭成长环境 | 第47-48页 |
三、引导女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 第48-53页 |
(一) 强化世界观教育 | 第48-49页 |
(二) 重视人生观教育 | 第49-50页 |
(三) 提升价值观教育 | 第50-53页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附录: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问卷表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