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导言 | 第8-13页 |
| 第一章 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特点 | 第13-23页 |
| 一、 政治价值观出现差异 | 第13-15页 |
| 二、 道德价值观趋向多元 | 第15-18页 |
| 三、 人生价值观缺乏目标 | 第18-19页 |
| 四、 职业价值观追求实际 | 第19-21页 |
| 五、 婚恋价值观崇尚自由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加强 90 后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 一、 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 第23-25页 |
| (一) 国际形势变化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导向的影响 | 第23页 |
| (二) 国内形势变化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导向的影响 | 第23-25页 |
| 二、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 第25-26页 |
| (一) 大学生党员是建设五大文明的主力军 | 第25页 |
| (二) 大学生党员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 第25-26页 |
| 三、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1页 |
| 一、 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27-28页 |
| 二、 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针对性不强 | 第28页 |
| 三、 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实效性不足 | 第28-29页 |
| 四、 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系统性欠缺 | 第29页 |
| 五、 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加强 90 后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31-35页 |
| 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 | 第31-32页 |
| 二、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党的宗旨教育 | 第32页 |
| 三、 以八荣八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第32-33页 |
| 四、 以集体荣誉感为导向的党的组织纪律性教育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构建 90 后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新途径 | 第35-41页 |
| 一、 完善制度建设,确保教育管理的长效性 | 第35-37页 |
| (一) 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保障机制 | 第35页 |
| (二) 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监督机制 | 第35-36页 |
| (三) 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考评机制 | 第36页 |
| (四) 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 二、 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 第37-38页 |
| (一) 采用分层教育方式 | 第37页 |
| (二) 采用多元化教育方式 | 第37-38页 |
| 三、 创新教育载体,实现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 第38-39页 |
| (一)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阵地载体 | 第38页 |
| (二)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载体 | 第38页 |
| (三)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网络载体 | 第38-39页 |
| 四、 重视继续教育,强化教育管理的系统性 | 第39-40页 |
| (一) 增强教育管理时间连贯性 | 第39页 |
| (二) 增强教育管理内容连续性 | 第39页 |
| (三) 增强教育管理平台关联性 | 第39-40页 |
| 五、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与管理的延续性 | 第40-41页 |
|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40页 |
| (二)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 第40页 |
| (三) 加强学生兼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附录Ⅰ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