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引言 | 第10页 |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第10-15页 |
·蛋白质的结构 | 第10-14页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 第10-11页 |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 第11-12页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 | 第12页 |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 第12页 |
·血清蛋白(SA)介绍 | 第12-13页 |
·人血清白蛋白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对比 | 第13-14页 |
·蛋白质的功能 | 第14-15页 |
·结构功能 | 第14页 |
·催化调节功能 | 第14-15页 |
·运输功能 | 第15页 |
·防御功能 | 第15页 |
·储能功能 | 第15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 | 第16-19页 |
·瑞利散射技术 | 第16页 |
·共振光散射 | 第16-17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原理 | 第17-19页 |
·共振光散射的定量基础 | 第19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检测的研究 | 第19-22页 |
·染料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对血清蛋白的检测研究 | 第20-22页 |
·纳米粒子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对血清蛋白的检测研究 | 第22页 |
·表面活性剂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对血清蛋白的检测研究 | 第22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孔雀石绿-锌-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 第25-32页 |
·前言 | 第25-2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同步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 第26-27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27-30页 |
·反应酸度的选择 | 第27-28页 |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 第28页 |
·孔雀石绿浓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金属离子用量的选择 | 第29-30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0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30页 |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0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0页 |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第30-31页 |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测定 | 第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刚果红-Cu(Ⅱ ) 体系共振光增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检测 | 第32-40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同步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 第33-35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5-38页 |
·缓冲溶液 pH 值的影响 | 第35页 |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 第35-36页 |
·刚果红浓度的选择 | 第36页 |
·Cu(Ⅱ )浓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37-38页 |
·电解质 NaCl 的影响 | 第38页 |
·乙醇的影响 | 第38页 |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8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8页 |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第38-39页 |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测定 | 第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樱桃红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 第40-48页 |
·引言 | 第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1-47页 |
·RLS 光谱图与电子吸收光谱图 | 第41-42页 |
·条件的优化 | 第42-46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42-43页 |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第43页 |
·樱桃红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樱桃红用量的影响 | 第44页 |
·电解质 NaCl 的影响 | 第44-45页 |
·乙醇的影响 | 第45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45页 |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5-46页 |
·共存物的影响 | 第46页 |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第46页 |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测定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分子荧光法研究头孢曲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48-57页 |
·引言 | 第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Tris-HCl 缓冲液的量对 BSA 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9页 |
·头孢曲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淬灭作用的研究 | 第49-50页 |
·头孢曲松钠对 BSA 淬灭机理的研究 | 第50-52页 |
·CS 与 BSA 之间的结合常数 KA以及结合位点数 n 的确定 | 第52-53页 |
·CS 与 BSA 之间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第53-54页 |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 CS 对 BSA 构象的影响 | 第54-55页 |
·CS 与 BSA 结合距离的计算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四碘荧光素钠与牛血清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57-66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TSS 与牛血清白蛋白淬灭作用的研究 | 第58-59页 |
·TSS 的 BSA 淬灭机理的研究 | 第59-61页 |
·TSS 与 BSA 之间的结合常数 KA以及结合位点数 n 的确定 | 第61-62页 |
·TSS 与 BSA 之间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第62-63页 |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 TSS 对 BSA 构象的影响 | 第63-64页 |
·TSS 与 BSA 结合距离的计算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78页 |
研究生期间完成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