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概述 | 第10-24页 |
第一节 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理论概述 | 第10-16页 |
一、 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11-13页 |
二、 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的类型 | 第13-15页 |
三、 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的治愈和后果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确立刑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一、 有利于校正价值取向,维护程序法的独立价值 | 第16-17页 |
二、 有利于完善权利救济途径,弥补实体制裁之不足 | 第17页 |
三、 有利于优化诉讼模式,维护被追诉者的主体地位 | 第17-18页 |
四、 有利于强化权力控制,规制公权力诉讼行为 | 第18页 |
第三节 刑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的局限性 | 第18-21页 |
一、 破坏诉讼程序的确定性 | 第19页 |
二、 惩罚对象异位 | 第19-20页 |
三、 阻碍实体正义的实现 | 第20页 |
四、 使被追诉者获得不正当收益 | 第20-21页 |
五、 制度实施具有不彻底性 | 第21页 |
第四节 刑事诉讼行为无效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21-24页 |
一、 刑事诉讼行为无效理论在我国的初步发展 | 第22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行为无效理论的发展 | 第22-23页 |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刑事诉讼行为无效理论的发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诉讼行为无效制度及其问题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中的类似规则 | 第24-26页 |
一、 立案阶段 | 第24-25页 |
二、 侦查阶段 | 第25页 |
三、 审查起诉阶段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中诉讼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立案、侦查程序中的违法行为 | 第27-28页 |
二、 审查起诉程序中的违法行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一、 审判前程序缺乏诉讼构造 | 第29页 |
二、 检警一体化程度低 | 第29-30页 |
三、 救济机制的事后性及行政化 | 第30-31页 |
四、 非法证据规则的设定存在缺陷 | 第31-33页 |
五、 刑事诉讼行为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诉讼行为无效制度之完善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审前无效审查程序的实体性规则 | 第34-37页 |
一、 合理规定无效行为的范围 | 第34-35页 |
二、 建立无效认定的双重标准 | 第35-36页 |
三、 建立多元化的无效处置方式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审前无效审查程序的程序性规则 | 第37-41页 |
一、 无效审查之提出 | 第38-39页 |
二、 无效审查之裁判 | 第39-40页 |
三、 无效审查之救济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改革和健全审前程序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41-45页 |
一、 确立审判前程序的三角诉讼模式 | 第41页 |
二、 改进检警关系、优化诉讼职能 | 第41-42页 |
三、 实体制裁与程序制裁并重 | 第42页 |
四、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配套措施 | 第42-43页 |
五、 规制程序裁判者的自由裁量权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