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5页 |
| ·缘起 | 第7-8页 |
| ·回忆大院生活 | 第7-8页 |
| ·为什么选择马赛公寓 | 第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 ·中国建国后集体住房的变化 | 第8-10页 |
| ·欧洲二战期间城市及住宅模式 | 第10-13页 |
| ·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 第2章 马赛公寓的来源 | 第15-22页 |
|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源) | 第15-16页 |
| ·光辉城市(城市理想) | 第16-19页 |
| ·马赛公寓与光辉城市的关系 | 第16-18页 |
| ·马赛公寓对别墅公寓继承 | 第18-19页 |
| ·苏联的住宅模式(空间元素) | 第19-20页 |
| ·爱玛公学(空间经验) | 第20-22页 |
| 第3章 马赛公寓的类型与新社会理想的深化 | 第22-29页 |
| ·马赛公寓 | 第22-25页 |
| ·户型 | 第23页 |
| ·标准化和差异性的操作——“互” | 第23-25页 |
| ·“斯特拉斯堡800户住宅的设计竞赛”方案 | 第25-27页 |
| ·户型 | 第25-26页 |
| ·差异性的操作—“互”“(?)” | 第26-27页 |
| ·斐米尼公寓 | 第27-28页 |
| ·户型 | 第27页 |
| ·差异性的操作—“互”“(?)” | 第27-28页 |
| ·总结:从马赛公寓到斐米尼公寓的变化 | 第28-29页 |
| ·差异性的操作方式:保证水平向的整齐,即保证交通 | 第28页 |
| ·标准化与差异性 | 第28-29页 |
| 第4章 受马赛公寓影响的4个住宅类型与新社会理想的深化 | 第29-50页 |
| ·岐阜北方住宅(GIFU KITAGATA APARTMENT BUILDING) | 第29-31页 |
| ·户型 | 第29-30页 |
| ·差异性的操作—“一”“(?)”“(?)”“Z” | 第30页 |
| ·体验的多样性 | 第30-31页 |
| ·干城章嘉公寓(KANCHANJUNGA APARTMENTS) | 第31-33页 |
| ·户型 | 第31-32页 |
| ·差异性的操作—“<” | 第32页 |
| ·体验的多样性 | 第32-33页 |
| ·柏林无人区住宅方案(BERLIN VOIDS) | 第33-35页 |
| ·户型 | 第33-35页 |
| ·差异性的操作—“一”“L”“⊥”“Z”“+”“□”“U”等 | 第35页 |
| ·体验的多样性 | 第35页 |
| ·垂直院宅方案 | 第35-47页 |
| ·类型与场所 | 第36-38页 |
| ·差异性的操作 | 第38-39页 |
| ·现实中的差异性与集体性 | 第39-47页 |
| ·总结:在柯布基础上的变化 | 第47-50页 |
| ·岐阜北方住宅 | 第47页 |
| ·千城章嘉 | 第47-48页 |
| ·柏林无人区公寓 | 第48页 |
| ·垂直院宅方案 | 第48-50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50-52页 |
| ·类型与场所 | 第50页 |
| ·类型与新社会的双向塑造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参考书籍 | 第52页 |
| 参考期刊 | 第52-53页 |
| 外文资料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