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8-9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9-11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介绍 | 第11-21页 |
·现代密码体制 | 第11-13页 |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 第13-14页 |
·椭圆曲线基本介绍 | 第13-14页 |
·基于椭圆曲线的加密和解密实例 | 第14页 |
·数字签名 | 第14-16页 |
·数字签名的定义和性质 | 第15页 |
·Shamir数字签名方案 | 第15-16页 |
·哈希函数 | 第16-17页 |
·消息认证码 | 第17-18页 |
·计算困难性假设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及安全模型 | 第21-35页 |
·密钥协商协议的介绍 | 第21-23页 |
·几个典型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23-25页 |
·两方Diffie-Hellman密钥协商协议 | 第23-24页 |
·MQV两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24-25页 |
·基于PKI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25-27页 |
·SIG-DH密钥协商协议 | 第25-26页 |
·T-KA密钥协商协议 | 第26-27页 |
·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27-28页 |
·Boneh-Franklin的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 | 第27-28页 |
·Smart基于身份的两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28页 |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模型 | 第28-32页 |
·ID-BJM安全模型介绍 | 第29-31页 |
·ID-eCK模型介绍 | 第31-32页 |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目标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身份的新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35-49页 |
·新的基于身份的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35-42页 |
·新协议的详细描述 | 第35-37页 |
·新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37-41页 |
·新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基于身份的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改进 | 第42-43页 |
·新的基于身份的三方密钥协商协议 | 第43-47页 |
·新协议的详细描述 | 第43-46页 |
·新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软件模拟实现新协议 | 第49-55页 |
·MIRACL密码学函数库介绍 | 第49页 |
·开发环境的搭建 | 第49-50页 |
·基本算法的实现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5-57页 |
·研究总结 | 第55页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