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公开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20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电子政务公开的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电子政务公开的涵义 | 第12页 |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主体 | 第12-13页 |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联系与区别 | 第13-14页 |
·个人信息的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个人信息 | 第14-16页 |
·个人信息权及内容 | 第16-17页 |
·个人信息权的基本人权属性 | 第17-20页 |
2 电子政务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 第20-29页 |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 第20-23页 |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知情权:公众利益视角 | 第20-21页 |
·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个人利益保障之需要 | 第21-22页 |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个人信息权矛盾的实质 | 第22-23页 |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协调 | 第23-29页 |
·个人参与原则 | 第24页 |
·目的特定原则 | 第24-25页 |
·质量安全原则 | 第25-26页 |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 第26-27页 |
·公开原则 | 第27页 |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 第27-29页 |
3 探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和原因 | 第29-35页 |
·我国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现状 | 第29-31页 |
·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缺位 | 第29-30页 |
·网络媒体和政府部门侵犯个人信息现象严重 | 第30-31页 |
·探析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的原因 | 第31-35页 |
·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31-32页 |
·国家公权力的扩张 | 第32-33页 |
·信息网络的渗透 | 第33-35页 |
4 完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对策 | 第35-40页 |
·确定个人信息的宪法保护依据 | 第35页 |
·构建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法律 | 第35-37页 |
·设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执法监管 | 第37-38页 |
·建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救济制度 | 第38-40页 |
5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