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题目来源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唐代长城诗的概况 | 第12-23页 |
·长城诗的界定 | 第12页 |
·唐代长城诗的相关数据统计 | 第12-13页 |
·唐代长城诗的内容 | 第13-23页 |
·评议类长城诗 | 第14-20页 |
·写景类长城诗 | 第20-21页 |
·以长城象征义入诗的长城诗 | 第21-23页 |
第3章 唐代长城诗的语言特点 | 第23-49页 |
·讲究声韵,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 第23-25页 |
·叠音运用的乐律美 | 第23-24页 |
·双声叠韵的音韵美 | 第24-25页 |
·妙用辞格,以增强诗歌的语言美质 | 第25-36页 |
·寻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点,突出语言美质 | 第25-31页 |
·刻意变化,避免单调 | 第31-33页 |
·着力渲染,突出重点 | 第33-35页 |
·形式上整齐匀称,内容上融合一体 | 第35-36页 |
·多用边地的山川、关隘、物候等词语,突显诗歌的地域特色 | 第36-40页 |
·山川 | 第36-37页 |
·关隘 | 第37-38页 |
·物候 | 第38-40页 |
·精选边塞客观物象,组成典型系统的意象群 | 第40-44页 |
·长城白骨,为民诉怨 | 第40-41页 |
·月下长城,寄情于月 | 第41-42页 |
·黄沙风雪,凄美长城 | 第42-44页 |
·句式长短错落,活泼流动 | 第44-46页 |
·匠心独运,精于炼字 | 第46-49页 |
·炼动词 | 第46-47页 |
·炼形容词 | 第47-49页 |
第4章 唐代长城诗对后代长城诗的影响及其研究的教学意义 | 第49-55页 |
·唐代长城诗对后代长城诗的影响 | 第49-52页 |
·用典修辞的沿用 | 第49-51页 |
·系统意象的使用 | 第51-52页 |
·唐代长城诗研究的教学意义 | 第52-55页 |
·帮助学生识别长城诗 | 第52-53页 |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