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私募股权基金 | 第21-22页 |
·私募股权基金的定义 | 第21页 |
·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流程 | 第21-22页 |
·退出方式比较 | 第22-24页 |
·IPO退出 | 第22-23页 |
·并购退出 | 第23页 |
·回购退出 | 第23页 |
·清算退出 | 第23页 |
·比较 | 第23-24页 |
·影响退出选择的因素 | 第24-25页 |
·宏观环境影响 | 第24页 |
·私募股权基金的自身偏好 | 第24-25页 |
·投资企业自身状况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总体情况 | 第26-28页 |
·基金募资情况 | 第26-27页 |
·基金投资 | 第27-28页 |
·基金退出状况概述 | 第28-32页 |
·IPO退出情况 | 第28-30页 |
·并购退出情况 | 第30-32页 |
·2012年退出情况 | 第32-34页 |
·VC退出情况 | 第32-33页 |
·PE退出情况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并购退出市场因素指标体系 | 第35-48页 |
·制定原则 | 第35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5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35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35页 |
·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基金募集发展水平 | 第36-37页 |
·基金投资发展水平 | 第37页 |
·基金退出发展水平 | 第37页 |
·并购市场发展水平 | 第37-38页 |
·二级市场发展水平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列表 | 第39页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指标体系修正 | 第39-46页 |
·因子分析法简介 | 第40页 |
·因子分析法操作过程 | 第40-41页 |
·因子分析法简化指标体系的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并购退出市场因素的灰色关联评价 | 第48-61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概述 | 第48-49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内涵 | 第48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优点 | 第48-49页 |
·灰色关联实施步骤 | 第49-50页 |
·确定特征序列和因素序列 | 第49页 |
·无量纲化处理 | 第49页 |
·关联度计算 | 第49页 |
·关联度排序 | 第49-50页 |
·实证分析 | 第50-54页 |
·确定私募股权基金并购退出环境特征序列和因素序列 | 第50页 |
·标准化处理 | 第50-51页 |
·计算关联度 | 第51-53页 |
·关联度排序 | 第53-54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60页 |
·实证基本结论 | 第54-55页 |
·实证结果的现实意义分析 | 第55-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并购退出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 第61-68页 |
·完善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流程 | 第61-62页 |
·理性对待IPO退出模式 | 第61-62页 |
·发展母基金模式 | 第62页 |
·设立并购基金 | 第62页 |
·完善IPO市场规则 | 第62-64页 |
·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 第62-63页 |
·改善退市制度 | 第63页 |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63-64页 |
·培育并购市场 | 第64-66页 |
·完善制度环境 | 第64页 |
·实行并购市场化定价 | 第64-65页 |
·丰富并购融资渠道 | 第65-66页 |
·重视并购中介机构建设 | 第66-68页 |
·发挥券商财务顾问作用 | 第66页 |
·推动并购评估机构发展 | 第66-67页 |
·建立中介机构约束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