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 ·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遥感地质灾害信息提取 | 第14页 |
| ·地质灾害发育控制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 ·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地质灾害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 第15页 |
| ·GIS 空间分析 | 第15页 |
| ·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 | 第15-17页 |
| ·资料来源 | 第17-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 ·气象条件 | 第18页 |
| ·水文条件 | 第18-19页 |
| ·地质环境 | 第19-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 ·龙门山后山大断裂 | 第21页 |
| ·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 | 第21-22页 |
| ·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 | 第22-23页 |
| 第3章 遥感地质灾害信息提取 | 第23-31页 |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3-25页 |
| ·数据收集 | 第23-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 ·图像镶嵌 | 第24页 |
| ·几何校正 | 第24页 |
| ·影像增强 | 第24页 |
| ·影像融合 | 第24-25页 |
| ·地质灾害提取 | 第25-31页 |
| ·遥感解译标志 | 第25-26页 |
| ·地质灾害野外实地调查 | 第26-31页 |
| 第4章 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31-44页 |
| ·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性特征 | 第31-35页 |
| ·发震断裂与地质灾害分布的关系 | 第31-33页 |
| ·地震烈度与地质灾害分布的关系 | 第33-35页 |
| ·地质灾害的水系流域分布 | 第35页 |
| ·地质灾害分布与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 | 第35-44页 |
| ·与坡度因子的关系 | 第35-38页 |
| ·与高程的关系 | 第38-39页 |
| ·与岩性的关系 | 第39-42页 |
| ·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 | 第42-44页 |
| 第5章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 第44-54页 |
| ·地理探测器 | 第44-48页 |
| ·原理 | 第44-46页 |
| ·探测模型 | 第46-48页 |
| ·风险探测器(Risk detector) | 第46页 |
| ·危险因子探测器(Factor detector) | 第46-47页 |
| ·生态探测器(Ecological detector) | 第47页 |
| ·交互作用探测器(Interactive detector) | 第47-48页 |
| ·实现 | 第48-52页 |
| ·影响因子选取 | 第48-51页 |
| ·软件选取 | 第51-52页 |
| ·研究结果 | 第52-53页 |
|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