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文学思想比较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孔子与老子文学思想的发生背景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共同时代背景下寻求的不同出路 | 第10-14页 |
一、 孔子的“德礼”治国之路 | 第10-12页 |
二、 老子的“无为而治”之路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孔、老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4-17页 |
一、 孔子的“仁、礼”观 | 第14-15页 |
二、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孔、老文艺观比较 | 第17-36页 |
第一节 文质关系比较 | 第17-21页 |
一、 孔子的“文质统一”观 | 第17-19页 |
二、 老子的“重质轻文”观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文学批评标准比较 | 第21-28页 |
一、 孔子“思无邪”的中庸批评标准 | 第21-23页 |
二、 老子“大象无形”的批评标准 | 第23-28页 |
第三节 对文学的社会功用的不同认识 | 第28-36页 |
一、 孔子眼中文学的功用 | 第28-34页 |
二、 老子眼中文学的功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孔子与老子美学思想比较 | 第36-47页 |
第一节 孔、老论美善 | 第36-39页 |
一、 孔子论美、善 | 第36-37页 |
二、 老子论美、善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孔子与老子审美标准比较 | 第39-47页 |
一、 孔子的审美标准 | 第39-42页 |
二、 老子的审美标准 | 第42-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