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周边山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1-13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自然环境意义 | 第13页 |
| ·文化意义 | 第13页 |
| ·经济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探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17-24页 |
| ·环境 | 第17-22页 |
| ·社会环境 | 第17-21页 |
| ·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 第17-21页 |
| ·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 第17-18页 |
| ·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 第18-19页 |
| ·人居环境的概念 | 第19-21页 |
| ·自然环境 | 第21-22页 |
| ·山地环境 | 第21-22页 |
| ·山地环境的含义 | 第21页 |
| ·山地环境的特征 | 第21-22页 |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 | 第2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 第2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山区人居环境的状况分析 | 第24-32页 |
| ·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 ·山区人居环境的现状 | 第26-29页 |
| ·山区人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 第29-31页 |
| ·盲目开发,导致环境遭到破坏 | 第29页 |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薄弱 | 第29-30页 |
| ·创新性缺失 | 第30页 |
| ·没有与山区环境建设相适应的规范或条例 | 第30-31页 |
| ·山区环境发展的局限性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与设计原则 | 第32-37页 |
| ·山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 | 第32-35页 |
| ·自然环境 | 第32-34页 |
| ·地形地貌 | 第32-33页 |
| ·植被 | 第33页 |
| ·水系 | 第33-34页 |
| ·人工环境 | 第34页 |
| ·社会环境 | 第34-35页 |
| ·山区人居环境基本要素的相互影响 | 第35页 |
| ·开发山区人居环境的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35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5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5页 |
| ·整体原则 | 第35-36页 |
| ·参与性原则 | 第36页 |
| ·可达性原则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5章 山区人居环境保护与开发的方法研究 | 第37-48页 |
| ·山区景观体系的构建 | 第37-41页 |
| ·将山、水、城、林作为统一的景观环境 | 第38-40页 |
| ·利用地势强化重点景观 | 第40-41页 |
| ·山区绿化体系的构建 | 第41-42页 |
| ·山区建筑体系的构建 | 第42-44页 |
| ·山区道路、街道等交通体系的构建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6章 国外成功案例分析 | 第48-57页 |
| ·堪培拉及其周边的卫星城的山地城市设计 | 第48-56页 |
| ·设计背景 | 第48-49页 |
| ·所在城市状况 | 第48页 |
| ·所在自然环境状况 | 第48-49页 |
| ·设计理念 | 第49页 |
| ·设计区域分析 | 第49-55页 |
| ·首都区的规划设计 | 第49-53页 |
| ·自然环境 | 第51-52页 |
| ·社会环境 | 第52页 |
| ·人工环境 | 第52-53页 |
| ·城市周边卫星城的山地规划和建设 | 第53-55页 |
| ·自然环境 | 第54页 |
| ·社会环境 | 第54页 |
| ·人工环境 | 第54-55页 |
| ·堪培拉城市的建设发展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