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诠释 | 第23-39页 |
一、“文化”界说 | 第23-26页 |
(一) 众说纷纭的文化含义 | 第23-25页 |
(二)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 第25-26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 第26-29页 |
三、现代化的涵义 | 第29-33页 |
(一) 现代化的词义分析 | 第29-30页 |
(二) 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 第30-33页 |
四、文化现代化的涵义 | 第33-36页 |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及其近代转型 | 第39-57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危机 | 第39-44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艰难历程 | 第44-52页 |
(一) 物质层面的变革 | 第44-46页 |
(二) 制度层面的变革 | 第46-49页 |
(三) 观念层面的变革 | 第49-52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原因 | 第52-57页 |
(一) 西方文化的冲击 | 第52-53页 |
(二)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 第53-55页 |
(三)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 第57-79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 第57-6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 第57-5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 | 第59-62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 | 第62-64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 | 第64-71页 |
(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共同哲学基础 | 第64-65页 |
(二) 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的契合 | 第65-67页 |
(三) 知行统一在实践观上的相通 | 第67-69页 |
(四)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民本思想”的价值目标的接近 | 第69-71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现 | 第71-79页 |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 第71-74页 |
(二)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明确 | 第74-76页 |
(三) “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提出 | 第76-7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 第79-111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第79-8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第79-81页 |
(二) 文化论争 | 第81-85页 |
(三) 新民主主义文化 | 第85-88页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 第88-98页 |
(一) 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 第89-92页 |
(二)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 第92-94页 |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 第94-98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第98-111页 |
(一) “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 | 第98-101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 | 第101-104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104-107页 |
(四)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 | 第107-111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 第111-135页 |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 第111-116页 |
(一) 民主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 第111-113页 |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 第113-114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 第114-116页 |
二、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坚强的组织领导 | 第116-120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 第116-117页 |
(二)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 第117-120页 |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批判继承的创新精神 | 第120-124页 |
(一)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120-121页 |
(二) 坚持批判继承的创新精神 | 第121-124页 |
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 第124-129页 |
(一)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 第124-127页 |
(二)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第127-129页 |
五、坚持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和“两手抓、两加强”的方针 | 第129-135页 |
(一) 坚持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 第129-131页 |
(二)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方针 | 第131-135页 |
结语 | 第135-143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第135-138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 第138-139页 |
三、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