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1. 西医研究进展 | 第10-23页 |
·脑卒中后痉挛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0-11页 |
·疾病分布 | 第10页 |
·病程 | 第10-11页 |
·西医发病机制 | 第11-12页 |
·痉挛的评定 | 第12-15页 |
·痉挛程度的评估 | 第12-13页 |
·改良Ashworth量表(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Ashworth痉挛量表(the Ashworth Scale,ASS) | 第12页 |
·肌张力分级 | 第12-13页 |
·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 | 第13页 |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 第13页 |
·行动研究测试(Arm research action test,ARAT) | 第13页 |
·平衡能力与步态的评估 | 第13页 |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 第13页 |
·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 | 第13页 |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评估 | 第13-14页 |
·欧洲五维度生存质量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Dimensions,EQ-5D) | 第13-14页 |
·2 WHO残疾评定量表(Disability Assessment Scale,DAS) | 第14页 |
·疼痛的评估 | 第14页 |
·综合评估 | 第14页 |
·Fugl-Meyer 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 | 第14页 |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 第14-15页 |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 | 第14-15页 |
·西医治疗 | 第15-23页 |
·口服药物 | 第15页 |
·注射治疗 | 第15-20页 |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A,BTX-A)注射治疗 | 第15-20页 |
·注射部位、剂量 | 第15页 |
·注射靶点 | 第15-16页 |
·疗效持续时间 | 第16页 |
·重复治疗 | 第16页 |
·对肢体功能的作用 | 第16-17页 |
·对步态的作用 | 第17页 |
·疼痛的治疗 | 第17-18页 |
·与绑带、矫形器、牵拉等疗法联用 | 第18-19页 |
·与口服替扎尼定对照 | 第19页 |
·费用 | 第19页 |
·安全性 | 第19-20页 |
·酚与乙醇神经阻滞术 | 第20页 |
·巴氯芬鞘内注射(Intrathecal baclofen,ITB) | 第20页 |
·物理治疗 | 第20-22页 |
·Bobath抑制技术(Bobath inhihitory technique) | 第21页 |
·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疗法 | 第21-22页 |
·矫形器(casting) | 第22页 |
·外科手术 | 第22-23页 |
·三关节融合术(triple arthrodesis) | 第22-23页 |
·胫骨神经切断术(tibial nerve neurotomy,TNN) | 第23页 |
2. 中医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传统医学对痉挛的认识 | 第23-24页 |
·针灸治疗 | 第24-27页 |
·电针 | 第24-25页 |
·火针 | 第25页 |
·毫针 | 第25-26页 |
·泻阴补阳法 | 第25页 |
·张力平衡针法 | 第25-26页 |
·针刺火脊穴 | 第26页 |
·筋经刺法 | 第26页 |
·头针 | 第26-27页 |
·特定穴 | 第27页 |
·五泉穴 | 第27页 |
·靳三针 | 第27页 |
·中药治疗 | 第27-28页 |
·推拿治疗 | 第28页 |
·艾灸治疗 | 第28页 |
·熏蒸治疗 | 第28页 |
·结合治疗 | 第28-30页 |
·中西药结合治疗 | 第28页 |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 第28-29页 |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致谢 | 第40-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