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抗抑郁药 | 第10-11页 |
·抑郁症的简介 | 第10页 |
·抗抑郁药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抗抑郁药的国内市场 | 第11页 |
·国内外仿制药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仿制药简介 | 第11-12页 |
·我国仿制药市场的现状 | 第12-13页 |
·维拉佐酮的简介及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维拉佐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13-14页 |
·维拉佐酮的药效学 | 第14页 |
·5-HT体内循环 | 第14-15页 |
·维拉佐酮的临床试验 | 第15页 |
·维拉佐酮的物化性质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 合成路线的探索 | 第17-19页 |
·文献报道的路线 | 第17-18页 |
·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18-19页 |
3 5-硝基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的工艺研究 | 第19-29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9页 |
·合成方法的探讨 | 第19-21页 |
·反应方程式 | 第19-20页 |
·合成方法的探讨 | 第20页 |
·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实验步骤及结构表征 | 第21-22页 |
·实验操作 | 第21页 |
·结构表征 | 第21-22页 |
·工艺条件优化 | 第22-28页 |
·溶剂的筛选 | 第22-23页 |
·碱的筛选 | 第23页 |
·反应温度的筛选 | 第23-25页 |
·物料比的筛选 | 第25-26页 |
·后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5-氨基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29-38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9页 |
·反应合成方法的探讨 | 第29-31页 |
·反应方程式 | 第29页 |
·合成方法的探讨 | 第29-31页 |
·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实验操作 | 第31页 |
·目标产物结果表征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催化剂量的选择 | 第32-33页 |
·反应压力的筛选 | 第33页 |
·反应温度的筛选 | 第33-34页 |
·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34-35页 |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5-(1-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38-47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8页 |
·实验步骤 | 第38-40页 |
·反应方程式 | 第38-39页 |
·实验操作 | 第39页 |
·目标产物结构认证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溶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投料方式的选择 | 第41-42页 |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二(2-氯乙基)胺盐酸盐加入量的选择 | 第43页 |
·碳酸钾的量的选择 | 第43-44页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4-45页 |
·后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6 5-(1-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47-53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7页 |
·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反应方程式 | 第47页 |
·反应方法的探讨 | 第47-48页 |
·实验操作 | 第48页 |
·目标产物结构认证 | 第48-49页 |
·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9-52页 |
·氨水加入量的筛选 | 第49-50页 |
·反应温度的筛选 | 第50-51页 |
·反应时间的筛选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7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1 5-硝基苯并呋喃-2-羧酸甲酯 | 第59-61页 |
2 5-氨基苯并呋喃-2-羧酸甲酯 | 第61-63页 |
3 5-(1-哌嗪基)苯并呋喃-2-羧酸甲酯 | 第63-65页 |
4 5-(1-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酰胺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