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诸子前哲学论文

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以帛书《要》篇为依据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4页
一、从帛书《要》篇看孔子易学思想的内容、特点与实质第14-29页
 (一) 孔子易学思想的内容第14-22页
  1、《易》的内容第14-16页
  2、《易》的功用第16-17页
  3、学《易》境界第17-20页
  4、学《易》目的第20-22页
 (二) 孔子易学思想的特点第22-26页
  1、继承下的超越第22-24页
  2、解《易》方法的一元与多元第24-26页
 (三) 孔子易学思想的实质第26-29页
二、孔子易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考察第29-53页
 (一) 转型期的社会环境第30-38页
  1、礼崩乐坏,学散在野第30-33页
  2、鲁国的特殊环境第33-36页
  3、社会结构的变化第36-38页
 (二) 社会思潮的人文理性转向第38-41页
  1、西周以来的重德传统第39-40页
  2、春秋时代人文理性的高扬第40-41页
 (三) 解《易》传统的变动第41-47页
  1、卜筮传统的松动第41-44页
  2、义理解《易》的兴起第44-47页
 (四) 卜筮的传统价值仍然存在第47-53页
  1、"稽疑"功能第48页
  2、"神道设教"功能第48-49页
  3、"进德修业"的功用第49-50页
  4、卜筮的礼乐文化价值第50-53页
三、孔子易学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探究第53-79页
 (一) 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底色第53-55页
 (二) 孔子思想的一贯性和变化性第55-59页
 (三) "夫子老而好《易》"详考第59-76页
 (四) 小结第76-79页
四、从诠释学角度看孔子易学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第79-91页
 (一) 诠释对象的具体性与抽象性第79-83页
 (二) 诠释主体思想的导向性和选择性第83-86页
 (三) 诠释主体与对象的直接面向第86-88页
 (四) 诠释方法的一贯性第88-91页
五、孔子易学思想历史地位浅析第91-94页
 (一) 在其思想本身的地位第91-92页
 (二) 在易学史上的地位第92-94页
结语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附录第99-108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8-109页
后记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王堆帛书《衷》篇《易赞》章新探
下一篇:帛书《二三子》篇孔子释《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