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7-8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建设学习共同体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6-24页 |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辅导员提出的新挑战 | 第16-19页 |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 第16页 |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 第16-17页 |
·多重压力引发的大学生心理挫折问题 | 第17-18页 |
·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交往及网络安全教育问题 | 第18-19页 |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 第19-21页 |
·双层管理体制制约辅导员能动性的发挥 | 第19页 |
·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专业对口人才少,辅导员学科团队建设力量薄弱 | 第19-20页 |
·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 | 第20-21页 |
·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辅导员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 第21页 |
·建设学习共同体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1-24页 |
·在知识层面促进辅导员个体与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 第21-22页 |
·在情感层面促进辅导员个体与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 第22-24页 |
第3章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24-41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24-29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 第24-26页 |
·学习共同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第26-29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9页 |
·群体动力理论 | 第29-30页 |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0-32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 第32-36页 |
·共同愿景 | 第32-33页 |
·合作文化 | 第33-34页 |
·自我超越 | 第34页 |
·心智模式 | 第34-35页 |
·对话学习 | 第35-36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模式 | 第36-41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内部成员结构 | 第36-37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反思与实践性的循环学习方式 | 第37-38页 |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层次架构 | 第38-41页 |
第4章 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思路 | 第41-81页 |
·情境创设 | 第42-51页 |
·情境认知的内涵和特征 | 第42-43页 |
·情境认知的基本内容 | 第43-44页 |
·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 第44-46页 |
·情境创设,树立辅导员学习共同体民主和谐氛围 | 第46-51页 |
·文化培育 | 第51-61页 |
·文化和辅导员合作文化的内涵 | 第52-55页 |
·构建辅导员合作文化的阻力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培育合作文化,营造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协商氛围 | 第58-61页 |
·学科建设 | 第61-70页 |
·学科与学科建设的涵义 | 第62-63页 |
·学科建设的内容及作用 | 第63-67页 |
·辅导员专业学科建设的路径分析 | 第67-69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升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学术科研实力 | 第69-70页 |
·赋予权利 | 第70-81页 |
·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涵 | 第71-74页 |
·赋权辅导员,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 | 第74-77页 |
·以个人专业发展促进学习共同体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 第77-8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总结 | 第81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81-82页 |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