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空间行波管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空间行波管热分析的目的 | 第15-16页 |
·国外行波管热分析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国内行波管热分析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 | 第19-20页 |
·论文的整体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空间行波管原理及 ANSYS 热分析方法 | 第21-28页 |
·空间行波管的工作原理及热机理 | 第21页 |
·空间行波管的组成部分 | 第21-24页 |
·电子枪 | 第21-22页 |
·磁聚焦系统 | 第22页 |
·信号输入输出装置 | 第22-23页 |
·慢波系统 | 第23-24页 |
·收集极 | 第24页 |
·ANSYS 热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热分析理论 | 第24-26页 |
·热分析软件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空间行波管的热特性分析 | 第28-60页 |
·电子枪的热分析 | 第28-42页 |
·电子枪热分析的目的 | 第28页 |
·电子枪前处理 | 第28-30页 |
·热分析载荷及边界条件 | 第30页 |
·计算结果后处理 | 第30-33页 |
·电子枪稳态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电子枪瞬态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阴极组件测温实验 | 第33-35页 |
·电子枪温度场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5-37页 |
·外部环境对电子枪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35页 |
·模型简化对电子枪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35-37页 |
·电子枪结构优化设计 | 第37-41页 |
·优化措施 | 第39页 |
·启动时间分析 | 第39-41页 |
·优化后整枪温度分析 | 第41页 |
·电子枪热分析小结 | 第41-42页 |
·慢波系统的热分析 | 第42-49页 |
·螺旋线慢波系统的生热机理 | 第42页 |
·利用 ANSYS 进行慢波系统热分析 | 第42-45页 |
·接触热阻对慢波系统热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慢波系统散热问题的研究 | 第46-47页 |
·慢波系统结构优化设计 | 第47-48页 |
·慢波系统热分析小结 | 第48-49页 |
·高频输入输出端的热分析 | 第49-52页 |
·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加载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高频输入输出端热分析小结 | 第51-52页 |
·收集极的热分析 | 第52-60页 |
·收集极热机理及热分析目的 | 第52-53页 |
·利用 ANSYS 进行收集极热分析 | 第53-57页 |
·收集极散热方案 | 第57-59页 |
·收集极热分析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 Visual C++的行波管热仿真平台的开发 | 第60-79页 |
·行波管仿真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60-61页 |
·行波管热仿真平台开发的意义 | 第61-62页 |
·行波管热仿真平台开发的基础 | 第62-64页 |
·热仿真平台开发的设计思路 | 第64页 |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64-65页 |
·热仿真平台开发的具体步骤 | 第65-78页 |
·VC++与 ANSYS 的接口程序设计 | 第66-69页 |
·慢波分析模块的界面开发 | 第69-76页 |
·界面输入参数的传递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9-82页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79-8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