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第一章:曹魏政权的草诏制令制度 | 第11-19页 |
第一节:曹魏政权的草诏制令机构 | 第11-14页 |
一、尚书台 | 第11-12页 |
二、中书省 | 第12-14页 |
第二节:曹魏草诏制令制度的变化 | 第14-17页 |
一、尚书台逐步丧失草诏制令之权 | 第14-16页 |
二、中书渐掌草诏制令 | 第16-17页 |
第三节:曹魏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 第17-19页 |
一、曹魏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原因 | 第17-19页 |
二、曹魏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影响 | 第19页 |
第二章:两晋的草诏制令制度 | 第19-25页 |
第一节:两晋的草诏制令机构 | 第19-21页 |
一、中书省 | 第19-21页 |
二、散骑省 | 第21页 |
第二节:两晋草诏制令制度的变化 | 第21-24页 |
一、草诏制令(机要)与行政实施的分离 | 第21-23页 |
二、中书内部具体的草诏权力下移,侍郎与监、令同典诏令 | 第23-24页 |
第三节:两晋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 第24-25页 |
一、两晋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原因 | 第24-25页 |
二、两晋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影响 | 第25页 |
第三章:南朝的草诏制令制度 | 第25-34页 |
第一节:南朝的草诏制令机构 | 第26-29页 |
一、中书省 | 第26-27页 |
二、门下省 | 第27-29页 |
第二节:南朝草诏制令制度的变化 | 第29-31页 |
一、中书监、令权力削弱,中书舍人权重 | 第29-31页 |
二、门下掌封驳与中书并掌机要 | 第31页 |
第三节:南朝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 第31-34页 |
一、士庶杂用,寒流并进 | 第31-34页 |
二、南朝草诏制令制度变化的影响 | 第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个人简历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