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意义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浅埋偏压隧道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富水围岩隧道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岩体渗流理论与 FLAC-3D 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第20-32页 |
| ·岩体渗流基本理论 | 第20-23页 |
| ·岩体渗流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 ·达西定律 | 第20-21页 |
| ·渗流基本方程 | 第21-23页 |
| ·渗流计算原理 | 第23-27页 |
| ·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第23-25页 |
|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影响 | 第25页 |
| ·应力场对渗流场影响 | 第25-27页 |
| ·FLAC-3D 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第27-31页 |
| ·FLAC-3D 流固耦合的计算特点 | 第27-28页 |
| ·饱和流体的流动 | 第28-29页 |
| ·渗流的显式差分法计算 | 第29-30页 |
| ·饱和与非饱和流体的流动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晏岗超大跨度小净距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研究 | 第32-52页 |
|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32-35页 |
| ·隧道工程概况 | 第32-33页 |
| ·自然地理及气候概况 | 第33-34页 |
| ·地层岩性构造 | 第34页 |
| ·不良地质构造 | 第34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35页 |
| ·地震基本烈度 | 第35页 |
| ·隧道设计与施工 | 第35-41页 |
| ·隧道洞身结构设计 | 第35-37页 |
| ·隧道洞口施工 | 第37-39页 |
| ·隧道超前预支护 | 第39-40页 |
| ·隧道暗挖段开挖及支护顺序 | 第40-41页 |
| ·监控量项目及方法 | 第41-45页 |
| ·地质描述和初期支护观测 | 第42页 |
| ·浅埋地段地表下沉量测 | 第42-43页 |
| ·隧道围岩收敛与拱顶沉降量测 | 第43-44页 |
| ·辅助测量项目 | 第44-45页 |
| ·监测管理与信息反馈 | 第45-47页 |
| ·隧道周边位移监测管理 | 第45页 |
| ·监测数据的分析及信息反馈 | 第45-46页 |
| ·监控量测信息化施工 | 第46-47页 |
| ·监测成果分析 | 第47-51页 |
| ·左洞监测成果分析 | 第47-48页 |
| ·右洞监测成果分析 | 第48-50页 |
| ·应力监测成果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晏岗隧道动态施工优化模拟研究 | 第52-65页 |
| ·FLAC-3D 流固耦合计算特点 | 第52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模型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 ·本构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53页 |
| ·模拟方案 | 第53-54页 |
| ·双侧壁施工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63页 |
| ·围岩应力模拟结果 | 第54-57页 |
| ·孔隙水压力模拟结果 | 第57页 |
| ·围岩变形模拟结果 | 第57-61页 |
| ·支护结构受力模拟结果 | 第61-63页 |
| ·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晏岗富水隧道施工优化设计模拟研究 | 第65-86页 |
| ·隧道合理施工方法模拟分析 | 第65-73页 |
| ·模拟方案及模型网格 | 第65-66页 |
| ·各工法围岩应力模拟结果 | 第66-69页 |
| ·各工法围岩变形模拟结果 | 第69-72页 |
| ·工法优化模拟结果对比 | 第72-73页 |
| ·隧道合理间距模拟分析 | 第73-78页 |
| ·偏压率 1.16 隧道最小合理间距 | 第73-74页 |
| ·偏压率 1.25 隧道最小合理间距 | 第74-76页 |
| ·偏压率 1.5 隧道最小合理间距 | 第76-78页 |
| ·隧道合理施工间距模拟分析 | 第78-85页 |
| ·围岩沉降计算结果 | 第79-81页 |
|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 | 第81-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