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一、 引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 理论渊源 | 第9-11页 |
2.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 结合理沦与实证分析 | 第12页 |
2. 比较分析法 | 第12-13页 |
3.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二、 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的需求现状 | 第14-21页 |
(一) J 省 C 市 H 村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 | 第14-16页 |
1. 总体情况 | 第14页 |
2. 补偿情况 | 第14-15页 |
3. 年龄结构 | 第15页 |
4. 就业情况 | 第15-16页 |
(二) 我国失地农民的正当需求 | 第16-17页 |
1. 失地农民的养老社会保障 | 第16页 |
2. 失地农民的法律援助制度 | 第16-17页 |
(三) 我国失地农民的真实需求 | 第17-19页 |
1.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需求 | 第17页 |
2.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需求 | 第17-18页 |
3. 失地农民的心理补偿需求 | 第18-19页 |
(四) 我国失地农民的合理需求 | 第19页 |
1. 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费用需求 | 第19页 |
2. 失地农民其他剩余生产资料补偿需求 | 第19页 |
(五) 我国失地农民的过分需求 | 第19-21页 |
1.“一夜暴富”的主观幻想 | 第19-20页 |
2.“子女前途的奢求” | 第20页 |
3.不满足需求,就坚决抗争到底 | 第20-21页 |
三、 我国失地农民补偿制度的缺陷分析 | 第21-25页 |
(一) 征地补偿的相关法律的模糊性分析 | 第21页 |
1. 农户的土地使用权补偿标准模糊 | 第21页 |
2. 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内涵模糊 | 第21页 |
(二) 征地经济补偿标准的“不标准” | 第21-22页 |
1. 农户的征地补偿标准的严重缺项 | 第21-22页 |
2. 征地用途不同,征地补偿标准的“相同” | 第22页 |
(三) 征地补偿保障资金运营的暗箱操作 | 第22-23页 |
1. 青苗补偿费的暗箱操作 | 第22页 |
2. 土地补偿费的暗箱操作 | 第22-23页 |
3. 安置补助费的暗箱操作 | 第23页 |
4. 地上附着物的暗箱操作 | 第23页 |
(四) 地方政府在征地补偿中角色错位现象 | 第23-25页 |
1. 地方政府部门或官员对交易弱势群体的恫吓现象 | 第23页 |
2. 地方政府纵容或变相支持开发商使用暴力 | 第23页 |
3. 地方政府的部门寻租现象普遍 | 第23-24页 |
4. 政府直接参与土地买卖 | 第24-25页 |
四、 国外征地补偿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 第25-29页 |
(一) 国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设计的执行与评估 | 第25-27页 |
1. 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 第25页 |
2. 土地征用补偿范围 | 第25-26页 |
3. 征地补偿的平等协商规则 | 第26-27页 |
(二) 国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借鉴 | 第27-29页 |
1. 《土地征用法》等相关法律的相对完善 | 第27页 |
2. 明确土地征用中当事人群体权益与公众权益的关系 | 第27页 |
3. 市场价格是确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唯一依据 | 第27-28页 |
4. 保障土地征用的各方充分知情权 | 第28页 |
5. 征地纠纷的公证型的仲裁制度设计 | 第28-29页 |
五、 关于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建设的推进思路与建议 | 第29-38页 |
(一) 征地补偿标准的法制化建设思路 | 第29-30页 |
1. 完善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构成要素 | 第29页 |
2. 完善征地补偿的法律程序 | 第29-30页 |
3. 建立土地补偿纠纷的司法责任追究制度 | 第30页 |
(二) 征地补偿程序标准化的建设思路 | 第30-31页 |
1. 征地补偿程序“标准化” | 第30-31页 |
2. 征地补偿程序透明化 | 第31页 |
3. 征地补偿程序监督社会化 | 第31页 |
(三) 征地补偿保障金的公开化、透明化建设思路 | 第31-34页 |
1. 建立征地补偿保障金到位监督制度 | 第32-33页 |
2. 建立征地补偿金使用规则 | 第33页 |
3. 建立开发商抽逃保障金的公证制度 | 第33-34页 |
(四) 保障失地农民参与土地增值分配的合法权益建议 | 第34页 |
1. 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成 | 第34页 |
2. 理顺土地增值收益的正当用途 | 第34页 |
(五) 保障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 第34-35页 |
1. 实施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 第34-35页 |
2. 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 第35页 |
3. 失地农民劳务输出 | 第35页 |
4. 公益性岗位 | 第35页 |
(六) 建立征地补偿制度的科学评估模式 | 第35-38页 |
1. 征地补偿的独立评估 | 第35-36页 |
2. 县区级的立法与司法与行政部门的征地执法监督 | 第36页 |
3. 对征地补偿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设计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