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紫砂茶具的现代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分析 | 第11-14页 |
·中国茶文化 | 第11-12页 |
·紫砂茶具的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此课题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特点 | 第17-24页 |
·器物造型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 第17页 |
·传统紫砂壶的器型分类 | 第17-19页 |
·花货 | 第17-18页 |
·光货 | 第18页 |
·筋囊货 | 第18-19页 |
·不同历史时期紫砂壶的造型特点 | 第19-20页 |
·紫砂壶的装饰特点 | 第20-24页 |
·紫砂壶的线装饰 | 第20-21页 |
·紫砂壶的刻画装饰 | 第21页 |
·紫砂壶的泥绘装饰和印贴装饰 | 第21页 |
·紫砂壶的彩釉装饰 | 第21-22页 |
·描金装饰 | 第22页 |
·紫砂壶镶嵌装饰 | 第22页 |
·紫砂壶的特殊装饰技法 | 第22-23页 |
·紫砂壶的印文款识 | 第23-24页 |
第3章 紫砂壶艺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 第24-30页 |
·紫砂壶艺的历史及特点 | 第24-25页 |
·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 | 第25-26页 |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 | 第26-30页 |
·“拍身筒”成形法 | 第27-28页 |
·“镶身筒”成形法 | 第28页 |
·注浆成型工艺 | 第28-29页 |
·挡坯石膏模的使用 | 第29-30页 |
第4章 紫砂茶具的设计文化 | 第30-38页 |
·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关联性 | 第30-33页 |
·新石器时代茶事与茶具 | 第30页 |
·唐代时期的茶事与茶具 | 第30-31页 |
·宋代茶事与茶具 | 第31-32页 |
·承上启下的元代 | 第32页 |
·明代散茶兴起于茶具变革 | 第32页 |
·清以来的茶文化与茶具 | 第32-33页 |
·紫砂茶具的设计理念 | 第33-34页 |
·紫砂茶具的设计要素 | 第34-36页 |
·选用纯正的泥料 | 第34-35页 |
·塑造完美的造型 | 第35-36页 |
·和谐统一的装饰 | 第36页 |
·探求文化意蕴是紫砂茶具设计的品质保障 | 第36-38页 |
第5章 以人为中心重新审视紫砂茶具 | 第38-60页 |
·人机学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 第38页 |
·日常手持产品设计的人机学因素及应用原则 | 第38-41页 |
·日常手持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参数 | 第39-41页 |
·基于现代人机学的紫砂茶具设计理念 | 第41-43页 |
·茶壶设计原则和方法 | 第41-42页 |
·茶杯(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第42-43页 |
·紫砂茶具市场分析 | 第43-49页 |
·紫砂茶具市场现状 | 第43-44页 |
·目前市场上茶具设计特点 | 第44-45页 |
·现代人审美特点分析 | 第45-48页 |
·市场上购买力分析 | 第48-49页 |
·如何进行紫砂茶具产品的创新 | 第49-53页 |
·紫砂茶具的艺术文化需要创新 | 第49-50页 |
·创造性思维是紫砂茶具造型创新的源泉 | 第50页 |
·现代人生活方式研究 | 第50-51页 |
·材料工艺研究 | 第51-52页 |
·成立专门的设计中心 | 第52页 |
·紫砂茶具造型创新 | 第52-53页 |
·紫砂茶具设计实践 | 第53-60页 |
·笔者设计两款茶具的特点 | 第53-57页 |
·茶具的放置场景及拿持方式 | 第57-58页 |
·茶具的尺寸图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