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 人文素质相关理论阐释 | 第16-20页 |
(一) 人文素质内涵的多维阐述 | 第16-17页 |
1. 观点一:人文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综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 第16页 |
2. 观点二:人文素质在人格塑造与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 第16页 |
3. 观点三:人文素质是随着社会变迁而动态变化的 | 第16-17页 |
(二) 人文素质的知识基础 | 第17-18页 |
1. 将整个人类文化知识作为人文素质的知识基础 | 第17页 |
2. 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人文素质的知识基础 | 第17-18页 |
3. 将人文科学知识作为人文素质的知识基础 | 第18页 |
4. 将人文学科中某一学科作为人文素质的知识基础 | 第18页 |
(三) 人文素质与相关素质 | 第18-20页 |
1. 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 | 第18-19页 |
2. 人文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 | 第19页 |
3. 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 | 第19页 |
4. 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 第19-20页 |
二、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的意义 | 第20-24页 |
(一)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的社会意义 | 第20-22页 |
1.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前提 | 第20-21页 |
2.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要保证 | 第21页 |
3.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必要条件 | 第21-22页 |
(二)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的个体意义 | 第22-24页 |
1.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是社会成员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 | 第22页 |
2.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是社会成员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 第22页 |
3. 提高公民人文素质是促进社会成员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原动力 | 第22-24页 |
三、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分析 | 第24-56页 |
(一)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总体情况 | 第24-30页 |
1.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抽样方案 | 第24页 |
2.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调查组织实施 | 第24-26页 |
3.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基本构成情况 | 第26-30页 |
(二)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的综合状况分析 | 第30-48页 |
1. 河北省公民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 第30-32页 |
2. 河北省公民对人文思想的理解程度 | 第32-34页 |
3. 河北省公民对人文方法的掌握程度 | 第34-38页 |
4. 河北省公民对人文精神的态度 | 第38-45页 |
5. 河北省公民素质养成及其他 | 第45-48页 |
(三)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的实证分析 | 第48-56页 |
1.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回归分析 | 第48-54页 |
2. 河北省公民人文素质与其他省市的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四、 提升公民人文素质的对策建议45 | 第56-60页 |
(一) 注重培养模式创新,带动人文素质水平提升 | 第56-57页 |
1. 家庭培养模式:潜移默化的培养 | 第56页 |
2. 学校培养模式:全面系统的培养 | 第56页 |
3. 组织培养模式:深层发展的培养 | 第56-57页 |
4. 社区培养模式:和谐发展的培养 | 第57页 |
(二) 注重活动载体创新,激发人文素质建设活力 | 第57-58页 |
1. 开展大型活动:政府有关部门是主体 | 第57-58页 |
2.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各级政府是主体 | 第58页 |
3. 开展网络参与活动:新媒体应用部门是主体 | 第58页 |
(三) 注重各种机制创新,加快完善人文素质体系 | 第58-60页 |
1. 领导机制创新:发挥政府职能 | 第58页 |
2. 筹资机制创新:多方协同助力 | 第58-59页 |
3. 发展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发展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