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外语论文--英语论文

邯郸市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言第12-19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3页
  (一) 研究目的第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页
 三、 文献综述第13-17页
  (一) 关于新课程实施总体情况的研究第14-15页
  (二) 有关英语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第15-17页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7-19页
  (一) 研究思路第17页
  (二)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一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19-23页
 一、 核心概念界定第19页
  (一) 关于“新课程”概念的界定第19页
  (二) 关于“农村初中”概念的界定第19页
  (三) 关于“课程实施”概念的界定第19页
 二、 关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的理论第19-20页
 三、 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第20-23页
  (一) 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第21页
  (二)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第21页
  (三)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第21页
  (四)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21页
  (五)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第21-22页
  (六)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第22-23页
第二章 邯郸市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第23-33页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第23页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3页
  (二) 调查样本的选择第23页
 二、 调查结果第23-33页
  (一) 对新课程的认识第24-27页
  (二) 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第27-29页
  (三)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第29-31页
  (四) 课堂教学条件第31页
  (五) 教学评价第31-32页
  (六) 新课程培训第32页
  (七) 实施英语新课程的困难第32-33页
第三章 邯郸市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第33-37页
 一、 对英语新课程的认识肤浅第33页
  (一) 未深刻领会课标的理念第33页
  (二) 对新课程目标的重视度不均等第33页
 二、 英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彻底第33-34页
  (一) 依然持有传统的教材观第33-34页
  (二) 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不太成功第34页
 三、 英语新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全面第34-35页
 四、 农村英语教育物力资源落后、有限第35页
  (一) 外语教学环境建设滞后,电教设备短缺第35页
  (二) 外语图书资料匮乏第35页
 五、 评价制度存在局限第35-36页
 六、 英语教师培训不足第36页
 七、 中小学英语教学严重脱节第36-37页
第四章 邯郸市农村初中有效实施英语新课程的对策与建议第37-48页
 一、 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教师角色第37-39页
  (一)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第37页
  (二) 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第37页
  (三) 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第37-38页
  (四) 教师还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者第38-39页
 二、 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第39-41页
  (一) 充分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第39-40页
  (二) 合理利用校外资源第40-41页
 三、 大力加强教师课程培训,实现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融合第41-42页
  (一) 确保教师受培训的机会,强调首先转变观念第41-42页
  (二) 加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跟踪指导第42页
 四、 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第42-44页
  (一)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第43页
  (二) 建立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第43-44页
 五、 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第44-48页
  (一) 培养师生感情,增强学生自信心第44页
  (二) 衔接教学方法,过渡教学内容第44-45页
  (三)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第45-48页
结论第48-49页
注释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 1第53-57页
附录 2第57-59页
后记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学关照下的《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关系研究
下一篇: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