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言 | 第12-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关于新课程实施总体情况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有关英语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3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页 |
(一) 关于“新课程”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二) 关于“农村初中”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三) 关于“课程实施”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二、 关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的理论 | 第19-20页 |
三、 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 第20-23页 |
(一) 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 第21页 |
(二)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 第21页 |
(三)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 第21页 |
(四)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 第21页 |
(五)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第21-22页 |
(六)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邯郸市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 | 第23-33页 |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23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3页 |
(二)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23页 |
二、 调查结果 | 第23-33页 |
(一) 对新课程的认识 | 第24-27页 |
(二) 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 第27-29页 |
(三)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 第29-31页 |
(四) 课堂教学条件 | 第31页 |
(五) 教学评价 | 第31-32页 |
(六) 新课程培训 | 第32页 |
(七) 实施英语新课程的困难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邯郸市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一、 对英语新课程的认识肤浅 | 第33页 |
(一) 未深刻领会课标的理念 | 第33页 |
(二) 对新课程目标的重视度不均等 | 第33页 |
二、 英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彻底 | 第33-34页 |
(一) 依然持有传统的教材观 | 第33-34页 |
(二) 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不太成功 | 第34页 |
三、 英语新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全面 | 第34-35页 |
四、 农村英语教育物力资源落后、有限 | 第35页 |
(一) 外语教学环境建设滞后,电教设备短缺 | 第35页 |
(二) 外语图书资料匮乏 | 第35页 |
五、 评价制度存在局限 | 第35-36页 |
六、 英语教师培训不足 | 第36页 |
七、 中小学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邯郸市农村初中有效实施英语新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 第37-48页 |
一、 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教师角色 | 第37-39页 |
(一)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 第37页 |
(二) 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 第37页 |
(三) 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 第37-38页 |
(四) 教师还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者 | 第38-39页 |
二、 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 第39-41页 |
(一) 充分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 | 第39-40页 |
(二) 合理利用校外资源 | 第40-41页 |
三、 大力加强教师课程培训,实现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融合 | 第41-42页 |
(一) 确保教师受培训的机会,强调首先转变观念 | 第41-42页 |
(二) 加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跟踪指导 | 第42页 |
四、 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42-44页 |
(一)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 | 第43页 |
(二) 建立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 | 第43-44页 |
五、 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 第44-48页 |
(一) 培养师生感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 第44页 |
(二) 衔接教学方法,过渡教学内容 | 第44-45页 |
(三)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1 | 第53-57页 |
附录 2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