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9-22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9-12页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9-10页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第10-12页
 二、中国传统文化第12-15页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第12-13页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第13-15页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论述第15-22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第15-19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第19-22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第22-26页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第22-24页
  (一) 马克思主义需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生长点第22-23页
  (二) 马克思主义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使其完善第23-24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化的互动第24-26页
第三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第26-31页
 一、扬弃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26页
  (一) 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26页
  (二) 中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性的同时必须时代化第26页
 二、采用中国风格和气派的民族形式第26-29页
  (一) 打破经典理论束之高阁的局面走进千家万户第26-27页
  (二) 吸取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现方法第27-28页
  (三) 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民间文化发展第28-29页
 三、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第29-31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第31-34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多元化第31页
  (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31页
  (二)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第31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庸俗化第31-32页
  (一) 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第31-32页
  (二) 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第32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32-33页
  (一) 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第32页
  (二) 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必须与时代特征结合第32-33页
 四、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致谢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境对英语情态影响力的探究
下一篇:俄罗斯宪法法院制度研究—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