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4页 |
·麦迪霉素概述 | 第15-16页 |
·麦迪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16-18页 |
·麦迪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麦迪霉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mdmB基因及可能的应用 | 第20-21页 |
·链霉菌基因转移系统 | 第21-22页 |
·立题依据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4-30页 |
·菌种 | 第24页 |
·质粒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7页 |
·试剂 | 第27页 |
·溶液 | 第27-29页 |
·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大肠杆菌质粒 DNA小量提取 | 第30页 |
·大肠杆菌质粒 DNA大量提取 | 第30页 |
·重组质粒的快速鉴定 | 第30页 |
·链霉菌总 DNA的提取 | 第30页 |
·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31页 |
·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31页 |
·DNA酶切和连接 | 第31页 |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1页 |
·PCR反应 | 第31-32页 |
·接合转移实验 | 第32页 |
·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的方法 | 第33页 |
·质粒转化原生质体 | 第33页 |
·生米卡链霉菌发酵及产物检测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63页 |
第一部分 生米卡链霉菌基因转移系统的建立 | 第35-43页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35-38页 |
·生米卡链霉菌的基础抗药性考察 | 第35页 |
·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35-37页 |
·菌丝生长条件考察 | 第35-36页 |
·溶菌酶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36页 |
·再生培养基的考察 | 第36-37页 |
·DNase的灭活方法 | 第37-38页 |
·内源性质粒 | 第38页 |
·限制-修饰系统 | 第38页 |
·接合转移系统的建立 | 第38-41页 |
·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载体类型的选择 | 第38-39页 |
·启动子的选择 | 第39页 |
·载体抗性标记的选择 | 第39-40页 |
·预萌发时间的考察 | 第40页 |
·接合转移系统条件的优化 | 第40页 |
·重组子的获得及验证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带有mdmB基因的表达型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的构建 | 第43-52页 |
·mdmB基因的克隆和亚克隆 | 第43-44页 |
·以pKC1139为载体的表达型质粒pSPU271、pSPU277的构建 | 第44-47页 |
·以pSET152为载体的表达型质粒pSPU287、pSPU281的构建 | 第47-49页 |
·接合子的获得 | 第49-52页 |
第三部分 重组高产菌株的筛选及mdmB基因的表达 | 第52-63页 |
·重组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52-55页 |
·发酵流程 | 第52页 |
·筛选指标 | 第52-53页 |
·重组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53页 |
·七株重组高产菌的传代复筛 | 第53-55页 |
·重组高产菌287-53的同源重组证明 | 第55-56页 |
·其它重组高产菌的整合情况的考察 | 第56页 |
·HPLC法对重组高产菌287-53发酵液组分的考察 | 第56-57页 |
·mdmB基因表达验证 | 第57-58页 |
·重组高产菌287-53的整合稳定性考察 | 第58-59页 |
·重组高产菌287-53的补料优化实验 | 第59-60页 |
·重组高产菌287-53菌体生长和生物效价的考察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