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轴承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滚动轴承接触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滚动轴承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5页 |
·滚动轴承寿命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滚动轴承疲劳失效与寿命预测 | 第18-31页 |
·引言 | 第18页 |
·轴承失效形式分析 | 第18-19页 |
·轴承寿命预测方法 | 第19-23页 |
·名义应力法 | 第20-21页 |
·局部应力应变法 | 第21-22页 |
·损伤容限设计法 | 第22-23页 |
·轴承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轴承寿命预测模型 | 第25-30页 |
·向心球轴承基本额定动载荷的计算 | 第25-26页 |
·向心球轴承当量动载荷的计算 | 第26-27页 |
·基于 L-P 理论的寿命预测模型 | 第27-28页 |
·基于 I- H 理论的寿命预测模型 | 第28-29页 |
·I- H 模型与 L-P 模型的比较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接触分析的深沟球轴承疲劳寿命预测 | 第31-47页 |
·引言 | 第31页 |
·轴承接触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31-34页 |
·赫兹理论 | 第31-32页 |
·轴承的接触应力与变形 | 第32-34页 |
·轴承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有限元方程及其求解 | 第34-35页 |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参数选择分析 | 第35-36页 |
·轴承接触问题的仿真分析 | 第36-43页 |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建模原则分析 | 第36-37页 |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仿真过程 | 第37-42页 |
·接触问题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轴承疲劳寿命的仿真分析 | 第43-46页 |
·疲劳寿命的有限元仿真过程 | 第44-45页 |
·疲劳寿命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热-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深沟球轴承疲劳寿命预测 | 第47-64页 |
·引言 | 第47页 |
·轴承发热量计算模型 | 第47-51页 |
·Palmgren 发热量计算模型 | 第47-49页 |
·Harris 发热量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SKF 发热量计算模型 | 第50页 |
·近似发热量计算模型 | 第50页 |
·轴承发热量计算 | 第50-51页 |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Rumbarger 同心圆柱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Harris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 | 第52页 |
·轴承稳态热分析仿真 | 第52-57页 |
·轴承稳态热分析仿真过程 | 第52-56页 |
·轴承稳态热分析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热-应力耦合作用下接触问题的分析 | 第57-61页 |
·热-应力耦合场下接触问题的有限元仿真过程 | 第57页 |
·热-应力耦合场下接触问题的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热-应力耦合场下的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滚动轴承温升试验研究 | 第64-72页 |
·引言 | 第64页 |
·BLZ60 滚动轴承动态性能测试机 | 第64-65页 |
·滚动轴承温升测试试验 | 第65-70页 |
·试验目的 | 第65页 |
·安装步骤 | 第65-67页 |
·数据的采集和试验参数的设置 | 第67-68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8-70页 |
·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