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由来和发展 | 第13-15页 |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由来 | 第13-14页 |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5-19页 |
·肿瘤与缺氧 | 第19-24页 |
·机体与氧气 | 第19-20页 |
·缺氧与缺氧诱导因子 | 第20-21页 |
·缺氧与细胞凋亡 | 第21页 |
·缺氧与肿瘤细胞凋亡 | 第21-22页 |
·缺氧与肿瘤细胞抗药性 | 第22-23页 |
·缺氧条件下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 第23-24页 |
·基于微流控芯片形成氧浓度梯度技术 | 第24-31页 |
·通过细胞呼吸产生氧浓度梯度 | 第25-26页 |
·电化学法产生氧浓度梯度 | 第26-27页 |
·利用 PDMS 透气性产生氧浓度梯度 | 第27-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基于 PDMS 微流控芯片氧浓度梯度的形成和检测 | 第32-44页 |
·前言 | 第32页 |
·设备和材料 | 第32-33页 |
·主要设备 | 第32页 |
·主要材料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基于 PDMS 和 Na_2SO_3氧浓度梯度形成的原理 | 第33页 |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作 | 第33-34页 |
·微流控芯片氧浓度检测器的标定 | 第34页 |
·芯片管道表面修饰 | 第34页 |
·氧浓度梯度的数字化软件模拟 | 第34-35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5-43页 |
·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 第35页 |
·影响氧浓度梯度形成的因素 | 第35-41页 |
·PDMS 表面修饰对氧浓度梯度曲线的影响 | 第41-42页 |
·氧浓度梯度的数字化模拟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氧气和化学双浓度梯度微流控芯片的建立 | 第44-48页 |
·前言 | 第44页 |
·主要设备和材料 | 第44页 |
·主要设备 | 第44页 |
·主要材料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双重浓度梯度芯片的设计和制作 | 第44-45页 |
·双重梯度的检测 | 第45页 |
·双重梯度的数字化软件模拟 | 第4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双重浓度梯度芯片的设计和制作 | 第45-46页 |
·双重梯度的检测 | 第46页 |
·化学梯度的数字化软件模拟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氧气和化学双浓度梯度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第48-57页 |
·前言 | 第48页 |
·主要设备和材料 | 第48页 |
·主要设备 | 第48页 |
·主要材料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细胞培养 | 第48-49页 |
·芯片内细胞的接种和培养 | 第49页 |
·芯片内细胞活力鉴定 | 第49页 |
·氧浓度梯度下芯片内细胞活力鉴定 | 第49页 |
·双重梯度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第49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9-55页 |
·Na_2SO_3的氧化产物对细胞的影响 | 第49-50页 |
·芯片内的细胞培养 | 第50-51页 |
·氧浓度梯度下的细胞培养 | 第51-53页 |
·双重梯度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缩略词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