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 刘熙载《艺概》的研究综述及本文的创新 | 第7-9页 |
1、 刘熙载《艺概》的研究综述 | 第7-9页 |
2、 本文的创新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以及运用的方法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三) 刘熙载的生平、著作《艺概》和他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 | 第10-15页 |
1、 生平及其著作《艺概》 | 第10-12页 |
(1)生平 | 第10-11页 |
(2)著作《艺概》 | 第11-12页 |
2、 刘熙载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 第12-15页 |
(1)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2)文化背景 | 第13-15页 |
一、 “心学”本质论 | 第15-18页 |
(一) 艺、心、道的关系 | 第15-16页 |
(二) 文为心学 | 第16-17页 |
(三) 书为心学 | 第17-18页 |
二、 文体“互补”的文体论 | 第18-23页 |
(一) 文体的概念及渊源 | 第18-19页 |
(二) 诗词文赋曲“互补” | 第19-23页 |
1、 诗文“互补” | 第20-21页 |
2、 诗赋“互补” | 第21页 |
3、 词曲“互补” | 第21-23页 |
三、 “与时为消息”的文学史论 | 第23-28页 |
(一) 文学的发展——“与时为消息” | 第23-25页 |
1、 文学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 | 第24-25页 |
2、 文学发展与时代发展不同步 | 第25页 |
(二) 文学的接受——继承、批判与革新 | 第25-28页 |
四、 “风格即人”的风格论 | 第28-31页 |
(一) “诗品出于人品” | 第28-30页 |
1、 人品的内涵及界定标准 | 第28-29页 |
2、 诗品的内涵及界定标准 | 第29页 |
3、 诗品与人品的关系 | 第29-30页 |
(二) “论词莫先于品” | 第30-31页 |
五、 圆照会通的方法论 | 第31-35页 |
(一) 圆照的整体观 | 第32-33页 |
1、 文体上的整体观 | 第32页 |
2、 风格上的整体观 | 第32-33页 |
3、 作家作品的整体观 | 第33页 |
(二) 会通的辩证方法 | 第33-35页 |
1、 “一”与“无一”的会通 | 第34页 |
2、 通与变的会通 | 第34-35页 |
六、 经世致用的目的论 | 第35-41页 |
(一) “文以载道”与经世思想 | 第36-38页 |
1、 文以载道 | 第36页 |
2、 经世致用 | 第36-37页 |
3、 文以载道与经世思想的关系 | 第37-38页 |
(二) “教育救国”的躬身力行 | 第38-41页 |
1、 教育救国思潮 | 第38页 |
2、 刘熙载育人理念 | 第38-39页 |
3、 躬身力行的实绩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