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28页 |
| ·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2-17页 |
| ·区域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兴起 | 第12-16页 |
| ·区域与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23页 |
|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 ·实践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3-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24-28页 |
| 2 城市与区域关系的基础理论 | 第28-44页 |
| ·经济学视角的城市空间基础理论 | 第28-34页 |
| ·区位论 | 第28-30页 |
| ·城市经济及其增长理论 | 第30-32页 |
| ·阿朗索的土地竞租模型 | 第32-33页 |
| ·芝加哥学派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式 | 第33-34页 |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第34-37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34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34-35页 |
| ·极化与扩散理论 | 第35-36页 |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6页 |
| ·圈层—都市结构理论 | 第36-37页 |
| ·点轴理论 | 第37页 |
| ·城市与区域的整合理论 | 第37-41页 |
|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 第37-38页 |
| ·城乡联系理论 | 第38-40页 |
| ·城镇体系理论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 3 城市—区域的系统分析 | 第44-68页 |
| ·基于要素禀赋的区位新内涵 | 第44-53页 |
| ·要素和要素的动态累加 | 第44-48页 |
| ·区位的内涵与特性 | 第48-49页 |
| ·区位的形成与变迁 | 第49-53页 |
| ·区位选择、积聚经济与经济功能区 | 第53-58页 |
| ·集聚经济与经济功能区 | 第53-55页 |
| ·经济功能区网络叠合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 第55-58页 |
| ·城市-区域的的内涵、构成与空间架构 | 第58-60页 |
| ·城市-区域的内涵 | 第58页 |
| ·城市-区域的构成 | 第58-60页 |
| ·城市—区域的演化过程 | 第60-62页 |
| ·区域主导时期 | 第61页 |
| ·城市主导时期 | 第61-62页 |
| ·城市与区域双向互动时期 | 第62页 |
| ·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律 | 第62-65页 |
| ·要素聚集规律 | 第62-63页 |
| ·经济循环发展规律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 4 城市-区域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的经济动力分析 | 第68-78页 |
| ·城市发展的动力 | 第68-71页 |
|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与经济动力 | 第68-70页 |
| ·城市空间发展经济动力与发展战略 | 第70-71页 |
| ·城市发展的集聚动力说及其局限性 | 第71-74页 |
| ·城市发展的集聚动力说 | 第71-74页 |
| ·城市发展集聚动力说的局限性 | 第74页 |
| ·城市空间发展的经济动力分析 | 第74-77页 |
| ·经济实体区位过程角度的分析 | 第75页 |
| ·城市经济基础模型角度的分析 | 第75-76页 |
| ·城市经济的投入产出机制角度的分析 | 第76页 |
| ·城市生产要素价值角度的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5 城市-区域视角下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 | 第78-88页 |
| ·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思维 | 第78-79页 |
| ·空间组合一一自构与被构过程的统一 | 第78页 |
| ·整体思维—寻求社会、经济、生态、空间与时间的整合 | 第78-79页 |
|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研究 | 第79-87页 |
| ·以动力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 第79-80页 |
| ·以区域为基底的资源禀赋评价 | 第80-81页 |
| ·完整连续的区域空间分析层次 | 第81-82页 |
| ·面向区域的职能体系与发展定位 | 第82-84页 |
| ·区域协调,整体发展的空间布局 | 第84-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6 重庆市万州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分析与规划策略 | 第88-114页 |
| ·万州区城市空间发展概况 | 第88-95页 |
| ·万州区城市空间发展历史梳理 | 第88-92页 |
| ·万州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阶段 | 第92-95页 |
| ·万州空间发展的区域动力分析 | 第95-102页 |
| ·国家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对万州空间发展的推动 | 第95-96页 |
| ·成渝经济区及西三角发展对万州城市空间发展的推动 | 第96-98页 |
| ·重庆“一圈两翼”战略格局对万州城市空间发展的推动 | 第98-102页 |
| ·万州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应对策略Ⅰ:整合”万开云”空间 | 第102-108页 |
| ·以广义万州的视野审视空间发展 | 第102-104页 |
| ·以万州空间发展促“万开云”空间整合 | 第104-108页 |
| ·万州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应对策略Ⅱ:统筹区域空间的空间结构 | 第108-112页 |
| ·区域空间结构协调下的大万州空间发展格局 | 第108-110页 |
| ·大万州空间发展引导下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 第110-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 7 结语 | 第114-118页 |
| 致谢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 附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