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黑龙江垦区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综述 | 第11-19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优缺点综述 | 第15-19页 |
·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方法优点 | 第15-16页 |
·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方法缺点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3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经济结构概况 | 第20-21页 |
·资源结构概况 | 第21-22页 |
·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生态足迹 | 第22页 |
·生产性用地 | 第22-23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23-24页 |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 第24页 |
·均衡因子 | 第24-25页 |
·产量因子 | 第25页 |
·灰色系统理论概念 | 第25页 |
·数据模型及算法 | 第25-27页 |
·生态足迹计算 | 第26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26页 |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计算 | 第26-27页 |
·生态足迹研究相关指标 | 第27页 |
·生态足迹指数 | 第27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 | 第27页 |
·灰色预测方法建模 | 第27-29页 |
·数据获得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0页 |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31-35页 |
·生态足迹计算 | 第31-33页 |
·生态承载力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计算 | 第34-35页 |
·生态足迹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生态足迹供需结构 | 第35-36页 |
·生态足迹供需平衡 | 第36页 |
·生态足迹相关指标 | 第36-37页 |
·生态足迹及其关联指标变化研究 | 第37-46页 |
·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 第37-41页 |
·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生态盈余及赤字动态变化分析 | 第43-46页 |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 | 第46-50页 |
·生态足迹预测 | 第46页 |
·生态承载力预测 | 第46-48页 |
·人口数量发展预测 | 第48-49页 |
·预测结论分析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